新浪财经

囤地幕后有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 04: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囤地幕后有玄机

  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71号令,从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叫停了协议出让,土地交易市场化。71号令同时要求,发展商须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两年不开发政府可收回土地。

  71号令的“硬条件”有二:开发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土地竞拍;同时,也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在两年内及时开发到手的土地。

  那些拿下天价地块的开发商们有什么样的“底气”?这底气,一方面是来自良好的市场预期。专家指出,2005年以来房价开始持续上涨,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增幅加大,开发商的利润率随之提高,对后市预期乐观,因此拿地热情持续高涨,不惜报出天价竞地。

  另一方面,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刺激了上市公司高价抢地。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雄厚的企业在拿地中处于绝对优势。2006年以来,由于A股和港股的持续上涨,房地产企业从股市融资的速度和规模增长很快。如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逾129亿港元,10月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逾128亿港元。而已经上市的公司也加快再融资步伐,2007年1—9月,房地产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总共融资304亿元,其中,仅万科一家就增发100亿元。

  受访专家指出,准备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拼命储备土地,以便提高IPO发行价格,从股市圈得资金后,再去竞拍更多的土地;接下来,手中的土地“家底儿”又成为其股票估值提高的砝码,维系高股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迅速扩张的“良性循环”。

  开发商有什么窍门捂地两年以上不开发呢?一块地动辄几十上百亿,税、费不菲,囤地的成本如何消化?答案是,他们并不一定一次交足土地出让金。

  专家在分析开发商囤地的危害时指出,囤地加剧了土地资源紧缺,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囤地,开发商可以根据市场房价增加或减少商品房的生产,维持高房价、高收益的格局。通过控制供给,实现控制价格。另外,囤地加剧了资产泡沫,使开发商可以依托足够的有形资产贷款、上市、再拿地。一旦此链条断裂,会产生房价暴跌,从而祸及经济运行。正是从资源节约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政策出发,国家一再出台措施,控制囤地规模。

  土地管理出重拳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开发商囤地行为的控制力度。10月9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新版《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指出,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必须在完全付清土地款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不得进行按比例分期发放。也就是说,开发商将不能进行土地“分期付款”。

  专家指出,这条规定将改变部分开发商“付小钱、多占地、慢开发”的囤地模式,在制度上规范了拿地程序,减少了“地王”出现的几率。

  2007年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对近期土地调控政策进行解读时,从执行层面再次强调规范土地市场的具体细则。首先,国土部门要实行“净地”出让。其次,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吸引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参与竞争,防止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圈占”大面积土地。第三,规定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即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三年。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对记者表示,破解土地供应管理难题,一是对土地供应实行动态管理——需求爆发时加大供应,需求减缓时紧缩“地根”;二是集约用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开发区“大手大脚”地开辟工业园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加快旧城改造,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住房“产出”。

  12月3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门联合出台《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对土地的储备整理、开发、供应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办法》通过加快土地储备机构的前期开发速度,增加政府手中的“净地”供应量,从而缩短土地形成房地产有效供应的建设周期,有效防止闲置、囤积土地等行为的发生。

  该是向土地囤积浪费大声说“不”的时候了! (记者 曲哲涵)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