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存款活期化:近期减缓长期趋势难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 04:07 金融时报

  宋焱

  主持人:本报记者 宋焱

  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

  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07年度金融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居民存款新增1.13万亿元,居民人民币贷款新增1.18万亿元。这是否显示出,自去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活期化趋势正在发生改观?被股市和楼市投资分流的居民储蓄已开始向银行回流?种种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未来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主持人:自去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活期化趋势一直引人关注。您认为,从最新的数据分析,这种趋势是否有所变化?

  赵锡军:确实,伴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防止经济过热的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活期化趋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缓,这一点在央行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已经有所显现。央行2007年末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我国居民户存款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出现下半年以来的首次增加,显示出居民储蓄回流的特征;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864亿元,同比多增2766亿元,延续了上月的增势。

  事实上,2007年以来,随着股市的起伏,居民储蓄大规模游走于银行和股市之间成为存款变化的重要特征。其中,股市的两次最大规模调整分别出现在6月份和11月份,而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两个月中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从3月份开始,居民储蓄存款进入负增长时期,但由于“5·30”以及之后的股市调整,使得6月份的居民储蓄大增1678亿元,之前流入股市的钱重新回到了银行。而随着调整的结束,居民储蓄从7月份开始,又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储蓄存款再次流入股市。到11月份,由于新股申购的密集度和规模都较10月份有很大程度下降,所以不少“打新”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导致1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上升;12月份居民储蓄回流的特征进一步显现。

  主持人:您认为居民储蓄存款的活期化趋势减缓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赵锡军:近期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减缓的最直接原因是去年10月下旬开始股市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振荡,有些投资者特别是新投资者担心股市下滑带来投资损失,从而放缓了进入股市的步伐,另外有一些已经入市的投资者则从股市撤回了投资。第二个原因是监管部门从第三季度开始加大了对贷款的清查力度,有些通过非法渠道进入股市的资金开始撤回银行。而楼价的节节攀升以及有关部门对炒楼资金的调控也减缓了一部分居民买楼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持币待购的心态,等待楼市的回落。第三个原因是利率的提高,由于货币政策的趋紧,央行开始加大利率上调的力度,使得延续多时的负利率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存款的吸引力有所增加。最后一个原因是我国周边以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不稳定导致某些投资海外市场的资金回流。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香港和周边的一些股市以及美国、欧洲等国际股市纷纷下挫,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投资热情下降,有些投资者甚至开始从海外市场撤回资金,或者转投国内市场,或者存入银行。当然最根本的因素是去年年终最后几个月居民收入增加较快。去年经济增长较快与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带动了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的增加,而居民这些收入的增加,大部分在年末兑现,被存入了银行。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200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的减缓可能不会延续,2008年储蓄分流可能再现。您如何看待?

  赵锡军:从长期来看,存款活期化趋势的持续,是股市、楼市等财富效应对居民储蓄分流作用的结果。居民将储蓄资金转向证券投资,表明其资产配置偏好和理财习惯发生了改变,资金流向更趋多元化,这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趋势不是短期内能够逆转的。

  因此,我认为,储蓄存款增幅下降的趋势将不会根本改变,并且资金流向将更趋多元化。一方面,随着投资品种的丰富,居民储蓄将继续被分流。从目前情况来看,将储蓄资金转向证券投资,居民的资产配置偏好并未出现改变,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从近期来看,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双防"的调控基调,而央行也正在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种种宏观调控因素势必会继续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对股市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看来,股市不缺钱,缺的只是盈利环境和赚钱效应。因此,即使有一部分资金暂时回流到储蓄中,一旦股市好转,赚钱效应再现,储蓄存款可能会重新向股市搬家,股市资金的分流效应仍需关注。另一方面,除了股市和楼市的分流作用之外,实体经济投资与消费也是导致居民储蓄变动的两大因素。由于居民消费与储蓄一直都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的持续增长,将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减缓储蓄增长的作用。

  主持人:我国的高储蓄率一直受到多方诟病,目前近18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是不是一只"笼中虎",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对货币政策调控将产生什么影响?

  赵锡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一直受到多方诟病,目前18万亿元的巨额居民储蓄也被看作是"笼中虎",其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令人担忧。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无疑加大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使得中央银行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个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高额的储蓄无疑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让我们避免了像美国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民储蓄率低而不得不更多依赖外国资本来发展经济的做法。只要我们政策合理、调配得当,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一定能够利用现有的高储蓄优势更好的促进我们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储蓄出现分流正在令中国的"高储蓄病"有所好转。居民储蓄存款向其他渠道分流是好事,这说明居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程度增加了,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