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呵护又好又快发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 17:3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张玉玲 十七大精神是对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一次理论总结和提升,其中对宏观调控的论述体现了把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8年宏观调控基调,旨在呵护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十二个字的高度概括,表明中央对宏观调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宏观调控的把握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它们的协调配合见证了中国宏观调控的方向。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研讨会上,各方专家把近十年的宏观调控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1年,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双扩张”,成功抗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民经济逐渐走出了通货紧缩的形势;2004年到2006年,财政货币政策是“双稳健”,保持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2007年以来到现在,财政货币政策变为一稳一紧,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控总量 货币政策是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盘点了2007年从紧政策的内容: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9%提高到14.5%;六次提高基准利率;贷款的增量为3.62万亿,增长率是16.1%;人民币年初时是7.8元兑一美元,到年底是7.3元,人民币兑美元升值6.9%。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这些政策都是从紧的政策。 专家分析,除了货币政策在进行总量控制、抑制结构性通货膨胀外,“控总量”还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率,按“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8%,年度不超过9%,而2007年可能达到11%;二是CPI,2007年预定目标是3%,可实际情况是全年增长在4%以上,最高月份达到了6.9%;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定增长控制在20%左右,可全年实际达到了26%。这三个方面的总量控制在2007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也是2008年调控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控总量”还应特别注意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4000亿元美元,贸易顺差是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多,而美元又贬值,要采取措施,抑制出口,减少顺差。去年以来,财政部在出口退税、关税、加工贸易等政策上进行调整,特别是限制了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鼓励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意在调节国际收支的总量平衡。 稳物价 近日一条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惩处价格违法行为,国务院修订行政处罚规定,商家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最高可罚100万元。这是国家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的一记重拳。 2007年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2008年“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务艰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认为,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价格总水平较快上升的主要因素。加之国内外各方面矛盾积累和供需关系调整的结果,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措施是:一是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调整。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二是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依法加强对粮、油、肉、禽、蛋、饲料、液化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监管工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当价格显著上涨情况消失后,及时解除临时干预措施。三是对未列入申报和备案范围的其他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四是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调结构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分析,从经济结构这方面来看,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连续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生产要素价格一直被严重扭曲。一些重要的资源如水、电、油的价格没有完全实行市场化的运作。虽然我们的出口竞争力很高,但是这些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也使我们出口价格较低,这种现象一定要慢慢扭转过来。二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长期不协调,应大力推动消费,拉动内需。从结构来讲,原来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大幅增加,带动投资产品的价格显著上涨,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直接产生相互需求,这个并不依赖居民消费的产业链,形成了长期以来的投资过快增长。 李勇表示,财政政策应该继续着力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2007年提出了一些政策思路:财政政策要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服务困难群众。但应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改善民生、支持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 同时,财政对拉动内需还要进行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对社会发展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加大中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的资助;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居民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事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今年,还有很多政策会出台,特别是改善居民收入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促平衡 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1957年陈云同志就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务和物力相适”,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收支必须要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在这个“综合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又有了财政平衡问题、信贷收支平衡问题、以及财政和信贷综合平衡问题等重要的概念和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具体分析了如何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从收入支出角度考虑的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从宏观经济运行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层次是不相同的,供应的控制有更直接的宏观经济意义,所以在确保货币供应量合适的前提下,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在资金上相互支持。 货币政策应该致力于创造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货币环境。对于短期的经济波动,应该采用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应仔细分辨造成波动的因素的性质,分辨出经济的波动究竟是实体性的还是货币性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同时应注意调控的艺术。 财政政策应当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注重在加强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改善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等,致力于培养那些使得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因素。 无论是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一方面所有的调控政策,其有效性均决定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另一方面,任何政策调控都应有利于市场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抑制甚至破坏市场自调节功能的政策调控都不可取。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