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彰显公共精神 抒写民生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21:01 中国财经报

  ——公共财政在山西的实践

  中国财经报 01-07 19:33:48

  编者按:2007年是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深入实施、重点推进的关键之年。一年来,该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狠抓‘六个着力’、实现‘三个促进’、力求‘三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支持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事业,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全年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特别是在公共财政实践与保障民生方面,更是成绩突出,可圈可点。限于篇幅,本版除了对2007年的财政情况作简单的回顾之外,同时从教育、三农、社保等几方面与民生相关的近几年的公共财政政策作一面上的扫描。

  2007:公共财政又一年

  2007年,省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效应,把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节能减排、生态整治、平台搭建、体系建设和机制完善等方面,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筹集资金9.7亿元,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拨款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着力支持重大节能改造、节能减排和十大社会节能工程。筹集资金6亿元,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对钢铁、焦化、电力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予以一定补偿,对因淘汰落后产能影响财政收入的县(市、区)予以适当补助,调动了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的积极性。投入资金48.2亿元,在继续支持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六大造林工程和六大水利工程,支持全省800余户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污染源在线监控试点系统,提升了我省治污监测能力,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了78户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257所省属企业自办中小学整体移交及14户企业破产改制。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力度,仅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就为95户企业提供担保服务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支持科技创新,省级建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工作力度,全年共利用各类外资0.6+(国际处数字)亿元,重点支持了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

  2007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了对社保、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城乡救助、医疗服务和应急救灾体系。2007年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2.1亿元,增长34.5%。新增支出20亿元,较大幅度提高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失业保险、企业离退休人员冬季取暖补贴和高校困难学生伙食补贴等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补助标准,继续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安排资金2.4亿元,按4%的比例要求做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安排资金11.4亿元,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公益性岗位给予补贴,支持职业介绍所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圆满完成了2万户零就业家庭“消零”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99个县,覆盖农村人口2091.9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87%,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提升应急救灾能力,先后累计下达资金7.8亿元,重点用于受灾地区居民基本生活补助和受灾县区灾后重建,建立了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制度,对低保家庭发放了肉食和液化气补贴,对高校学生食堂伙食进行了补助,支持成品油价格改革,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2007年全省教育支出179.8亿元,增长3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政策,资助100多万名学生完成学业。大力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建设。2007年全省文化体育传媒支出24.3亿元,增长72.2%。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无线覆盖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支持我省五大重点社会工程开工建设,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利用,山西省博物院、太行八路军纪念馆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奖和特别奖。着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全省9个重点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对201个严重地质灾害村进行集中治理,20万农民受益。

  继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省支农支出比上年增长32.8%,重点支持我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省级新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60%以上投向了农业和农村,省财政全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达77.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和农业产业化“1215”工程,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资金补助,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果菜经济区和东西两山干果经济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人才支撑工程、畜产品基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了现代农业市场信息体系。落实惠农政策,涉农“四项补贴”规模增加、范围扩大、机制完善,补贴资金达到10亿元,并全面推行“一卡通”,受益农民达1900万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支持普及推广沼气,发展农村沼气20万户;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28处,帮助218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支持修建村村通水泥(油)路1万公里,使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全部通公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发展连锁农家店3000家;提高农村村级管理费补助标准,增强了村级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促进“两区”开发建设,积极筹措“两区”开发专项资金,着力支持“两区”产业开发项目启动、贴息及“两区”行政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寄宿制学校改造;支持农民脱贫致富,培训农民10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移民搬迁5万人。引深支农资金整合改革,省级重点推进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达到24个,整合资金32.8亿元,整合成效初步显现。

  教育优先

  一个不能少 个个都得好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和谐社会,2003年以来,我们从完善保障机制、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程度,确保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等方面,认真做好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适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2003年、2004年,省财政筹措资金2000万元,实施了“义务教育保学金”政策,为近2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了杂费。2005年、2006年,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先后拨付免费教科书资金20990万元,为300余万名中小学免费提供了春秋两季教科书;下达22653万元,为215万名中小学免除了全年的杂费。2007年,我省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财政共下达免学杂费资金46174万元,受助学生430余万名;下达公用经费补助资金30748万元,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支持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普九教育

  筹措专项资金97440万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其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专项资金30000万元、“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资金19630万元、“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8500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22400万元、“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16910万元。2007年又下达1990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7200万元“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2006年省财政补助1000万元,在全省中小学建成1082个标准化操场;2007年省财政补助900万元,为3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了暖气。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2005年-2007年,我省开始在全省农村中小学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省、市、县财政部门先后筹措资金68755万元,为全省农村中小学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设备、教学光盘、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在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我省11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改善办学条件

  2003年以来,省财政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先后筹措资金3500万元用于支持职业中学改善办学条件,下达专项资金5300万元,用于支持山西煤炭职业学院等25所学校实训基地建设;2006、2007年与省教育厅协同支持山西财专、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成功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筹措资金2750万元支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1.6万人,超额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全省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0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4所,新建2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支持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

  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重点支持了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基础实验室建设,共下达专项资金10700万元,重点支持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重点学科建设;共筹措资金18000万元,重点支持了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等7所省部共建院校基础实验室建设。

  200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达到1.2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0.7万人。博士授权单位增加到8个,新增国家重点学科5个,建成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开发基地54个,高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占全省总数的63%,承担省内各类科技计划占全省总数的41.2%。

  开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2007年秋季,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经过人数测算、资金筹措等一系列工作,2007年10月,中央和省财政下达32054万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省44.6万余名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40.05万名中等职业、技校学校学生得到了资助。

  今后,此项工作将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各类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此外,为应对因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维护高校的稳定,中央、省财政先后下达4538万元专款,用于高校学生、食堂伙食补助。

  社会保障

  制度有保证 水平有提高

  五年来,我省财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坚持完善制度与加大投入并举,共投入资金573亿元,支持了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了各项社会保险改革,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

  以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五年来,四次提高了标准,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由2003年的221元提高到现在的385元,平均提高了164元,受到了失业人员的广泛赞誉。全面启动工伤保险制度,保障了工伤职工基本生活。启动生育保险,补充了我省保险制度。2007年8月,会同省劳动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省直管单位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省直管单位职工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障。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证了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

  五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巩固社会救助工作既有的成果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增加投入,规范管理。

  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投入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7年,我省各级财政共投入城市低保资金50.1亿元,其中,2007年比2003年增加6.7亿元,增幅为129%。二是保障对象日益广泛。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增加为88.7万人,比2003年的保障人数77.7万人增加了11万人。三是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五年来,我省5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3年180元/人月提高到2007年的230元/人月,月补差由54元/人月提高到97.6元/人月,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年来省级财政共下拨农村低保资金16720万元。

  大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五保对象是社会上最急需救助的特殊弱势群体。目前,我省农村五保户救助对象13.8万人。比2006年的10.25万人增加3.55万人,省级财政已经累计下达五保户供养资金34773万元。

  全面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了缓解了因病造成家庭困难的城乡居民医疗难、看病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患大病城乡贫困家庭医疗费困难问题,我们建立健全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工作。2007年,我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已经全面推开。三年来,省财政下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7394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城乡低收入家庭看病难的问题。

  支持构建多层次的医疗制度,“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的事情,各级财政部门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了全民参加医疗保障的框架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展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7226万元,大力支持我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抗击非典工作取得胜利。

  建立就业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003年至2007年是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五年。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支持,继续积极落实和完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了就业再就业任务的圆满完成。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和监管。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让156万人享受到再就业扶持政策。

  支持“三农”

  重点支持加大 补贴政策深化

  近年来全省支农资金预算,按照《农业法》、《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给予了足额安排。尤其是在确保农口基本支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性专项资金有了大的增加。

  支持农业重点工程建设

  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效果显著。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对安全饮水的部署,省级共安排下达人畜饮水资金2.98亿元,支持兴建了各类饮水工程1528处,解决了2179个自然村、210万人 、19.5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为改善我省北部和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保障京津生态安全、推动山西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该经济区涉及5市、30个县,从2001年开始至今,省财政共投入资金3.3亿元,省财政资金的连续集中投入,确保了雁门关区建设的顺利开展。支持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六大工程,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从2000年启动以来,经过两年的试点,到2002年正式启动。工程涉及到全省110个县(市区),近百万农户,2003年—2007年累计投资约43.6亿元,退耕还林938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建设任务最重的工程。从2003年—2007年共投入19.4亿元,对雁同地区的生态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从2003年—2007年共投入7亿元,在国家划定的72县范围内实行全面禁伐,3571万亩林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完成营造林429万亩,面积扩大,林木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2007年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共投入资金11.1亿元,完成造林207万亩支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投入1.7亿元,建成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599万亩、风沙源治理11万亩,生态修复面积1140万亩,建成淤堤坝582座。支持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工程,有力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从2003年起,按照省政府决定,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解决5万元人移民搬迁,到2007年,共安排7.5亿元,移民25万人。省财政连续多年对草食畜、小杂粮、干鲜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进行了重点支持,五年共投入2.7亿元。每年集中6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六大科技支农项目:一是支持了省农科院育种工程、示范推广、绿色产品开发与转化等项目255个;二是支持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个;三是支持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50个;四是支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项目275个;五是支持了科技扶贫重点项目210个;六是支持了农业新技术推广185个。加快沼气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健全。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资金500万元。据初步统计,全省11个市、115个农业县(市、区)中已有8个市、46个县(市、区)将1890万元专项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

  进一步落实直补政策

  一是继续实行良种补贴。二是加大农业机械补贴。三是积极探索实施对贫困地区直补。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对农民培训实行直接补贴。五、2007年对能繁母猪进行了补贴。六、2007年对6万头优质后备奶牛按照每头500元的标准补贴了3035万元。

  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稳步推进

  从2005年我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整合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

  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资金项目数量大,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从各试点县的实施情况看,支农资金整合涉及到了年初我们规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项目、农业生态类建设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民增收项目、新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五个方面。

  通过支农资金整合,初步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支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明显提高。不断完善支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省财政厅制定了支农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各市也相应制定了管理办法细则。拓宽了政府支持“三农”的筹资渠道。通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紧密结合,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率,调动了金融部门和社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拓宽了政府支持“三农”的筹资渠道。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