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年通胀向何处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曾业辉

  12月8日,央行宣布,自2007年12月25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至14.5%,该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12月20日央行再出重拳,宣布自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

  显然,一场与通胀的“战斗”已经打响。2008年,通胀将会出现怎样的走势令人关注。

  通胀成共识,走势有争议

  目前,国内经济结构性通胀已成为经济界共识,但是否是全面通胀的前奏,各方看法不一,对于2008年的通胀走向,也有很多争议。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发展的基调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中国高层明确表示,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通胀发展,将成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现在的问题是,2008年中国经济是否可能走向全面通胀,或者说通胀局势是否可能进一步恶化?

  11月24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7-2008)”上,经济学家们观点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结构性通胀将成为常态,中国近期不会爆发全面通胀;有的则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通胀走势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当前物价上涨仍表现出结构性的特点,农产品价格将逐步上升,而工业产品价格将持续下跌,这一特点以后可能成为常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国内市场承受价格冲击能力的提高和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均衡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近期难以爆发全面通货膨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则认为,现在许多商品价格处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从而带有一定的隐性通货膨胀,“我个人认为2008年的物价走势不是太乐观。”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辜胜阻强调要警惕全面通胀的风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大大增加。”

  类似这样的不同看法还有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8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节点”、一个重要的“临界期”。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力都大为提高,然而,改革财富如何共享、民生如何保障与提高、经济结构如何转型、能源与环境的压力如何缓解、民主政治如何进一步推进等重大课题,又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2008年及未来几年是中国能否进一步“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而应对通胀,则是其中一项具体而艰巨的挑战。

  未来几年若发展得好,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望步入另一个阶段、可能长达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期,若出现反复,不排除再度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

  国际诱因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国际性诱因有关,如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总产量下降,土地资源紧缺,环境与气候恶化(相关成本上升),劳动力等多种成本不断上升等。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最高曾突破98美元一桶,目前虽有所回落,但并非没有突破100美元的可能,从长远看,高油价将成为一种常态。

  油价的上涨及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又使得钢铁、有色金属、化肥、农药、塑料、橡胶等众多基本生产资料价格面临上涨压力。

  12月18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日前呼吁世界各国应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价格指数去年上涨了9%,这“已经令人无法忍受”了,但今年居然上涨了40%。一年间小麦价格涨了52%,达到历史最高的每吨130美元。

  12月17日,美国小麦期货市场首次突破心理底线,达到每蒲式耳(1吨小麦=38蒲式耳)10美元。同时谷物、小麦储备却不断减少。世界小麦储备今年减少了11%,是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世界人口12周的消费。

  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受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大米、小麦、玉米、大豆价格持续上扬。

  高盛公司12月11日发表的报告显示,12月份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交割的大米价格,将达到每百磅13.92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11月上半月,美国市场大豆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346美元/吨、379美元/吨,环比分别上升11.8%、7.32%;豆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921美元/吨、967美元/吨,环比分别上涨11.85%、13.07%;豆粕期货价格为311美元/吨,环比上升5.27%。

  玉米价格的上涨最为明显,而替代能源风潮更为此推波助澜。据英国《卫报》报道,目前美国有50座乙醇提炼厂在兴建当中,还有300座在计划当中,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有相关计划。12月24日,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继续上涨,3月玉米合约收盘上涨1/2美分,报每蒲式耳4.44美元。

  世界粮食计划署前不久警告说,未来几年世界农产品价格还有可能再涨35%。

  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

  国内因素能否消弭

  目前,可能推动通胀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价格持续走高,石油、煤、天然气价格可能进一步攀升。

  二是原材料价格及各类农资价格面临进一步上涨压力。

  三是粮、油、肉类、蔬菜及各类食品价格2008年可能仍将上扬。

  四是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医疗价格偏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偏低,社会初次分配格局仍待调整,这些都影响民众预期。

  五是资源环境成本上升、出口成本提高,这些都会推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六是中国经济逐步告别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劳动力成本将逐年上升,并且长远作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七是经济结构转型任重道远,经济发展不均衡、局部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而转型需要付出代价。

  八是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加大出口压力;而对内却持续贬值,对促进内需和提升平均购买力形成压力。

  九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需要很高的“驾驭”能力,而其滞后性影响目前还看不清楚,同时,财政与货币政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的通胀整体来说属温和通胀,而很多预防通胀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也已及时出台,对缓和通胀将起长效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内部消化”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已大为提升。

  为遏制粮食价格上涨,我国已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为收紧货币,已连续六次加息,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投资方面,发改委一直严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趋势;在控制房价方面,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包括最近的禁止转按揭及加按揭贷款等……

  通胀的本质从某个层面说是一场“心理博弈”,而中国百姓目前对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也深信不疑,这才是最重要的。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