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改委:当前价格上涨不是严重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05: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高建锋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较快,8、9、10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均超过6%,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的价格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同时,该负责人表示:“中央已经明确,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最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当前的价格形势,以及政府为应对价格上涨采取的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等政策措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走势:今后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并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1—10月份平均,全国CPI同比上升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3.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6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基本没有影响。

  该负责人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推动CPI继续攀升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今年的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在下半年,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二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涨,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三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格上涨。

  但他同时也表示,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升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大宗商品的供求情况和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看,“做到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努力使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是可能的。”

  首先,从粮油来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超过1万亿斤,明年粮价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大豆、食用植物油价格已涨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主要生产国种植面积扩大,明年5月份以后大豆价格可能逐步趋稳。其次,从猪肉来看,11月中旬,全国猪粮比价为9∶1,已大大高于5.5∶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存栏逐步恢复,预计明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将得到明显改善。第三,食品类价格继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也可保持基本稳定。

  原因: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

  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市场看,一是石油价格高涨,导致部分玉米和食用植物油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推动粮价大幅度上涨。二是小麦减产,目前全球小麦库存降到20多年来最低点,10月份小麦期货价格同比上涨70.7%。三是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市场石油、粮食、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此外,国际海运费大幅度提高,增加商品进口成本。

  从国内市场看,一是成本推动,石油、钢材、粮食、大豆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成本;二是供给减少,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周期性波动和疫情的综合影响,生猪生产下降,5—8月份猪肉价格暴涨,直接推动CPI较快上升;三是需求拉动,连续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突出,市场需求过旺。

  调控:中央定调从紧货币政策

  “中央已经明确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该负责人表示,这些措施有利于“三过”问题的缓解,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另外,国家财政增收较多,1—10月份同比增收10841亿元;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这些都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障供给,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

  他表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变为过热,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当前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进一步抑制“三过”问题发展、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深化改革,调节需求,规范秩序,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关报道:

    发改委:当前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

    发改委: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作用结果

    发改委:当前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 非严重通胀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