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看待存款准备金率调至历史新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2:15 中华工商时报
【据新华社北京11日电】 流动性过剩依然严峻调控日渐加强猛烈的政策工具已成常态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自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历史新高。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被认为是收紧银行资金,减少放贷的最有效方法。 此次上调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除了3月份和7月份没有使用此货币政策,其他时间央行平均保持每月一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率。8月份以来调整频率进一步加快。分析人士认为,原本属于猛烈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常态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升至新高,都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央行政策调控力度日渐加强。 “由于我国利率机制不完整,贷款机构对利率不够敏感,面对流动性过剩现状,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这类数量调控型的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已成常态。”经济学家樊纲说。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前9月人民币新增贷款3.3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增3.18万亿元的水平。央行此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央行吸收流动性的措施起到了作用,但总体力度还不够,还可以加大力度。 对比央行此前发布的两份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发现,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的表述相区别,三季度报告新增了“适当加大调控力度”的表述。 不过,专家指出,仅靠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根绝流动性过剩的内生因素,还需要外贸、财税等更多综合措施共同发力。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日益频繁,说明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势,一方面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依然存在,根除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各方措施综合使用。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 (王宇 姚均芳)(12C2)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