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重施压 结构性上涨会否演变为全面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0:59 财经时报

  核心提示

  物价将走向何方?分歧再次加大。

  根据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9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6.2%,与8月份6.5%的同比增幅相比已有0.3个百分点的回落。之前有专家就此预测,由于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得到缓解,CPI将呈现逐步回落态势,通胀将迎来拐点。

  这种乐观的观点持续的时日不多,农业部、商务部11月6日公布数据,10月份占CPI 1/3权重的食品中,食用油、牛奶、猪肉、蔬菜等价格在高位回调后10月份再度上涨,其中猪肉、蔬菜价格小幅上涨已持续四周。另外,10月31日,发改委上调了成品油价格,能源类产品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在近期也相应有所走高。在食品及能源价格的双重压力之下,物价是否将再度走高?

  毫无疑问,通过上游企业的原料采购和下游的直接消费,油价及生产资料等价格上升将传导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其影响也远超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在此情况下,之前的物价结构性上涨会否演变为全面通胀,而紧缩性政策又该如何对此进行化解,各方争论激烈。-

  从CPI的结构来看,食品和肉、蛋类价格的回调主导了9月份CPI的回落,但根据国家发改委11月6日提供的数据,10月份,蔬菜平均售价环比大幅度上升。此外,大部分工业品价格环比也出现上涨,9月份CPI的回落能持续吗?经济强劲增长之下,未来的通胀压力还有多大?

  焦点一:物价能否持续回落?

  祝宝良:CPI高点已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9月份6.2%的CPI数据相对于8月是一个回落,可以认为9月份应该算是物价指数的一个拐点,至少CPI高点已经过去。其实CPI仅仅是结构性的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已经发生。

  前三季度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是由于粮食和食品等价格上升引起的,而近期猪肉和粮食的稳定给CPI的下降提供了支持,预计这样的下降会逐步持续下去,但不会是大幅度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要注意资产泡沫等因素的传导,防止其导致新一轮CPI上扬抬头。

  郭田勇:6.5%极可能是今年的峰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由于食品和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加上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发生的作用,导致9月份的CPI比8月略有下降。

  现在基本可以判断通胀的拐点已经出现,8月的6.5%极可能是今年的峰值,第四季度CPI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性很大。尽管9月份CPI比8月份略有下降,但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由于CPI的上涨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宏观经济环境状况有关,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流动性的根源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宏观调控还需全力防范物价结构性上涨向全面通胀转变。

  赵锡军:密集调控取得了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CPI从8月份的6.5%调整到9月份的6.2%是国内和国际因素所促成的,同时也是前期密集的调控措施产生了效果。

  比如,前几个月针对食品价格上升采取了措施,有关部门对猪肉调出大省的补贴和奖励,对食品加工提供了贷款,对食品的生产和供给进行了刺激;货币政策的总量措施,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对冲、发行特别国债、提高利率等也开始见效;另外,还从贷款、土地等这些从结构到总量的调控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国际方面,对外贸易出口有了一定的调整,对出口行业的产能进行收缩调整也对CPI走低起到一定作用。

  林朝晖:仍可能出现反弹

  (国泰君安分析师)

  10月份蔬菜及肉类价格同比涨幅还是有所回升,且除农产品以外的食用制成品价格仍存在扩散上涨因素,因此预计10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仍可能超出6.5%。此外,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幅可能反弹至3%以上,尽管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稳中趋降,但与投资增长保持紧密联动的投资到位资金增幅却保持逐月上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亦出现持续快速回升,年内新开工计划投资持续回升则可能推动未来固定资产投资逐步趋向反弹,因此物价仍有反弹的可能。

  王建:拐点迹象并不明显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并不能认为CPI到了一个拐点,拐点的迹象并不明显。9月份CPI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猪蓝耳病的有效控制和秋粮的增收,导致肉价和粮食价格等部分价格上涨得到平缓。但这些也只是暂时的环节。由于粮食、猪肉价格上涨,同时人口在增加,而目前土地在逐渐减少,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物价面临的长期供需矛盾。因此宏观调控面临压力,通过加息手段只能解决结构性问题。接下来CPI的运行态势还会保持高位运行下的低幅度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将不大,预计未来的CPI不会低于4%和5%之间。-

  焦点二:油价上调

  会否助推物价上涨?

  10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提高,而与居民生活最相关的液化石油气等能源价格在近期也出现了价格攀升,这些会不会推高稍有回落的物价走势?而在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之前,国际油价上扬压力实际上已传导到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也存在上行压力,这些因素会不会传导到物价走势当中并成为继食品价格因素之后CPI的另一个助推器?

  徐斌:隐性通胀将被显性化

  (安邦集团分析师)

  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将原来的潜藏的隐性通胀变成显性通胀。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原因,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实际上是偏低的。企业现实中没有过多的承担节能减排等责任,环保因素等没有计入应有的产品价格水平之内,因此实际上整个社会的产品价格是非常高的,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改革的前提下,真实的物价水平其实是被掩盖住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提高成品油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将把隐形的通胀压力给显性化,并以货币形式给表现出来了,这将可能引发物价普遍上涨。

  郭田勇:产能过剩可以消化油价上涨

  原油、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其价格上涨必然通过传导使下游企业的成本提高,这样下游产品价格有可能上涨。目前下游产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也就是说其消化上游价格上涨的能力比较强,供给的价格弹性比较大。因此上游原材料等成本涨价,下游由于产能过剩就会对价格上涨产生部分抵消作用。所以,下游产能过剩存在一定程度上能消化上游价格上涨带来的传导性影响,对于通胀形成一定的压制。比如,国内这些年钢材等价格都在上涨,但下游产品价格如汽车等,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价格都一直在跌,也说明以前盈利空间比较大,确实能消化上游的涨价。

  但这也有个前提,就是上游成品油以及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不能太高。尽管产能过剩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制,但这一压制力并非是无限制的,如果农产品、原材料,燃料等产品价格上涨过大,将会使下游企业难以承受,并有可能最终传导形成全面通胀。这也说明,继续下大力气对农产品、初级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控还是非常重要的。

  赵锡军:要警惕“按下葫芦起了瓢”

  物价当前面临的形势可用“按下葫芦起了瓢”来形容,新的问题就是油价上调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此前物价上涨的食品等因素的市场供需还比较好调整,但油价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升对下游会普遍传导。不过能源价格虽然影响比较广泛,但油价上涨真正要传导到老百姓的消费上还需要一定的周期,其最直接的传导就是进入企业再到生产领域之后,才到消费者领域,不过这种传导的周期可能会缩短。

  预计下个月居民消费支出对油价的上涨就会有所表现,因为下个月居民取暖费用上升,供暖企业的成本上升必然要使得生产企业的价格调整传导到消费者。至于能否立即在居民的消费里反映出来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周期和企业价格策略;二是政府价格政策。-

  焦点三:紧缩政策将如何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6日的数据,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已连续两月趋热。在石油成本上升、外部经济发展放缓、通胀压力延续、流动性居高的四重压力下,什么样的紧缩政策才能有效抑制物价的普遍上升?如果当前的紧缩政策不能有效抑制物价的上涨,下一阶段调控的目标,政策和手段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祝宝良:紧缩政策是基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未来的宏观调控还是要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首先,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加息等政策,紧缩性政策从长期而言是一个基调,不管作用大小都不会丢掉。其次是稳定粮食等物价,从供求面解决问题。第三,物价的全面上涨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应该时刻注意石油和国际价格的上涨传导到国内,防止引起新一轮价格的全面上涨。

  郭田勇:稳定通胀预期是关键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是否会通过油价等的传导形成全面通胀,很值得担心。但防止通胀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稳定通胀预期,稳定通胀预期有利于防范全面通胀的形成,这也是未来紧缩性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紧缩性政策对外其实是一种表态,反映了政府反通货膨胀的决心,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住通胀的预期。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总量政策无外乎就是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工具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美联储实施了降息,但国内利率仍然有上涨空间,有可能再加息。从财政政策上,将通过市场化发行剩下的7000多亿元特别国债以收缩流动性,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启动一些税收手段,如

燃油税、物业税等等,通过财政的紧缩配合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

  徐斌:将强调财政政策的微观配合

  (安邦集团分析师)

  未来的调控,央行和

财政部将以调控供需为主,而不是调控价格,重在抑制流动性过剩对物价上升的推动。即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和特别存款等货币政策,把过多的流动性进行回收。而财政政策的配合上,更大程度上是把外汇储备用好,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收回流动性,其中的关键点是财政政策如何配合,才能稳住央行对冲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成本和代价(因为外汇投资的收益实际上是要用来支付央行票据利息的)。另外,为了消除价格在隐性方面的上行动力,财政政策也将从微观进行配合,在治理污染,节能减排上可能动用一些税收减免和鼓励的手段,来将这些隐性的价格上涨压力化解。例如,采取节能减排的企业政府将给与补贴,弥补其成本上升,企业的产品价格也就会平稳下来。

  张曙光:货币政策频繁操作困境犹存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流动性持续过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处在宏观调控的中心。不论是从投资、货币和贷款的增长来看,还是从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来看,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央行还会继续类似的政策操作。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它一方面说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局限。而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表明,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一个不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变成了一个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虽然它减少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却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储备。这种操作有着巨大的政策成本和风险。

  赵锡军:货币政策将更多关注物价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CPI的涨幅还是可以控制的,这要求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物价的调控应该使其缓慢发生变化,不能大起大落,并且要在政府的预估范围之内。制定3%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对应的是8%的经济增长,但现实是我们的GDP增长大大超过这个速度。目前我们是高通胀压力和高发展速度并存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CPI的拉升根本原因还是供求关系没有得到缓解。

  预计四季度GDP和CPI数据可能会下降,全年的物价涨幅结果可能比年初制定的3%目标要高。明年对于科学均衡发展、环境友好和节能的要求将使宏观调面临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进出口顺差和资本的流入,仍将产生很大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另外,货币政策将更多关注到物价,既要关注消费品价格,也要关注前端的生产资料价格。-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