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房贷新政:个人信用成了定盘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13:5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作者:毛灵 辛国奇

  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在接受个人住房申请贷款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对借款人信用状况予以查询。央行的征信系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数据库,它究竟是如何把关的,本刊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相关人士并亲自体验。

  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就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进行差别化的“杠杆调节”。对于第二套房的贷款,要求首付提高到4成以上,利率上浮10%。而此前消费者贷款买房一般只需首付3成,利率还享受下浮15%的优惠。

  在房贷新政中,明确商业银行在接受个人住房申请贷款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对借款人信用状况予以查询,以此来对首套住房和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认定。由此看来,以后贷款买房,必须先过央行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这一关。

  权威透露: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覆盖5.8 亿人

  据了解,此项房贷新政一石击起千层浪,如何认定第二套住房,各家银行莫衷一是。央行副行长苏宁对媒体表示,央行征信系统完全可以成功认定第二套房。他说:“我们拥有覆盖全国的数据库,只要贷款人曾经买过第二套房,将完全在这个系统中如实反映出来”;“我们所说的第二套是说针对所有银行购买的第二套,绝对不会出现贷款人在工行买第一套,又成功在中行再买一个‘第一套’的说法。”

  但没多久央行征信中心主任戴根有表示,如果是同一个自然人,其名下的所有住房情况和个人信贷情况,都可以通过央行征信系统反映出来。然而,对于整个家庭成员的购房情况,目前还不能完全反映在该系统中。

  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10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月坛北街的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征信管理处“探秘”。征信管理处付喜国处长告诉记者,央行征信系统目前只能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贷信息,截至今年8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全国5.8亿自然人的身份信息,拥有结算账户自然人4.8亿个,拥有信贷账户的借款人达8479万人。其中,北京市拥有结算账户的自然人1647万人,拥有信贷账户借款人431万人,并以91%的查得率(在此系统中可查到的自然人信息占北京市人口的百分比的多少)排名全国前列。

  据介绍,2005年,人民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庞大的数据库。这个带有垄断性质的数据库内容主要是个人贷款信息,应该说个人的金融信息是一种核心信息资源。但我国还没有进入完全的信用社会,加之缺乏相应的法律授权,暂时还无法与隶属房管部门的房屋权属登记机构、隶属公安部门的户籍登记机构和隶属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机构共享信息,客观上影响了个人征信资料的完整全面。如果法律授权到位,央行征信系统完全可以在半年之内完善数据库,提供给各大商业银行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住房信贷风险。

  记者了解到,只要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的用户都会被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中心已与公安部个人身份信息、各商业银行实现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全国联网。目前

公积金贷款的个人信用记录还未进入央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就是说,部分进行二次贷款购房的客户可能由于首次仅进行了公积金贷款,而被排除在第二套(含)以上住房贷款购房者之外。

  现场体验:不到10分钟便可拿到信用报告

  那么前来查询自己信用记录的人多不多呢?“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和普及推广,大家越来越关注个人信用问题了。”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征信管理处付喜国处长介绍,自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以来,在全国各地人民银行分支行或者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信贷网点带上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都可以查到个人信用报告。曾经出现过35万人次的查询峰值记录,现在每天全国也约有26〜27万人次查询。截至到2007 年10月中旬,来央行征信管理中心现场查询已超过了2000余人次。

  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抽号排队查询,发现排在自己前面的有10余人。记者凭身份证领到了一张《个人信用报告本人查询申请表》,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查询原因交给工作人员后不到10分钟,便拿到了3页纸的《个人信用报告》。

  记者发现,《个人信用报告》包含三大类信息。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如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二是信用交易信息,具体又包括信用卡明细信息、个人住房贷款明细信息、个人结算账户信息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等;三是“个人信用报告”所有被查询的记录。此外,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是免费的,手续也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各商业银行查询业务仅限于该行办理贷款、信用卡的客户。若查询个人在其他银行的记录,则只显示笔数和金额。同时记者注意到“个人信用报告”上有银行账户结算信息、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信息,均只做了客观记录,而对存在贷款信息或者是信用卡逾期记录等,并未做任何好坏评价。

  记者现场统计发现,现场查询的用户大多是已有不良信贷记录来进行异议核查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不良信用记录主要集中在信用卡恶意透支、个人信贷超过或多次超过规定期限还款等方面。

  与记者随行的朋友办过3张信用卡,申请过一次贷款,但工作人员将名字输入央行征信系统进行查询时,却“查无此人”。经过再三查证,工作人员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朋友的名字中有一个生僻字,电脑新字库中可以打出来,但央行的字库较老,银行上报其信息时,央行系统无法识别。工作人员表示,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中,今后这种特殊情况将越来越少,想打“擦边球”越来越难。

  独家数据:银行半年拒贷48001笔

  每个人一旦与银行有了信贷关系,比如办理车贷、房贷、信用卡,还有助学贷款等,也就随之“写”下了个人信用报告。付喜国处长告诉记者,市场经济越发达,信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它在经济生活中,相当于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如果征信系统中显示某人是一个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不但快速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贷服务,还可能在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

  相反,如果信用记录不好,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必然要慎重对待,极有可能让其提供抵押、担保,或降低贷款额度,提高贷款利率,甚至拒绝贷款。

  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征信管理处了解到,通过查询和参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各大银行2007年上半年累计批准信贷业务281275笔,涉及资金403亿元;拒绝信贷业务48001笔,涉及资金13.4亿元。“征信的好处就是在降低银行借贷风险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公平省时便利的信贷环境。”付喜国表示。

  据介绍,随着数据库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心还将完善记载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是否按时缴纳电话、水、电、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

  付喜国表示,不少人认为延期还贷大不了多交些利息,并未在意它对自己信用状况的影响。然而,当你需要再次办理银行贷款,或者希望执行优惠利率时,可能会因此被拒绝。为此,征信管理部门提醒消费者,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自觉积累自己的信用财富。

  相关链接:

  对征信系统的三大误解

  1、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在搞“黑名单”。该基础数据库只是如实地记录用户的信用信息,不加任何主观判断生成的信用报告。银行等信贷机构会根据征信中心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结合信贷政策、借款人基本情况、借款人的信用历史状况,决定是否借款。

  2、一次信用污点,终生不能贷款。一次失信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的信用活动产生一些影响,但绝对不会跟人一辈子。在国外,一般负面记录保存7年,破产记录保存10年,我国也将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会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理性判断是否借款。

  3、信用报告不可更改。信用报告也会出错,出错的原因来自四方面:一是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用户本身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给银行;二是利用各种违规手段盗用了用户本身名义不利借贷和信用卡等业务;三是柜台工作人员失误录入;四是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由于各种技术原因出现的技术差错。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纠正、核查:一、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反映;二、向国家征信中心反映;三、可以委托直接涉及出错信息的商业银行经办机构反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