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控制流动性:央行年内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03:26 金融时报

  记者 杨建莹

  央行13日宣布,决定从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与1988年创下的13%的历史高位持平。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超过18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局面。

  12日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9月末M2余额为3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高出16%的警戒线2个百分点以上。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今年1至9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很显然,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今年,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稳中适度从紧以及创新性的应用,是2007年宏观调控的一大看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央行一直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严重过剩,今年年初至今,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6次发行定向央票逾7000亿元;先后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4个百分点,冻结资金逾万亿元;5次加息,使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52%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12%提高到7.29%;

银监会、央行还收紧了“双高”企业贷款……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央行对过热经济的警示,向社会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十分明显。尤其是5月19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

汇率浮动空间的“组合拳”,更是突出表明了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过热倾向的忧虑,并给予市场明确的从紧货币政策的预期。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上市后资金过于宽裕,以及

人民币升值后世界游资的大量涌入,尽管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措施频频出台,流动性过剩状况依然严峻,银行的放贷冲动仍然难抑。央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35亿元,同比多增635亿元。至此,1至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36万亿元,同比多增6073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创造的3.18万亿新增贷款纪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流动性过剩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新增贷款速度依然偏快,未来货币供应总量偏多,通胀压力比较大,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从我国央行对流动性管理的实践看,200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由此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大大高于流动性需求,出现流动性过剩局面。为了维护总量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掉期等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2003年4月启动央行票据发行,9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003年至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8.7万亿元,净对冲流动性约3万亿元;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深度冻结流动性约1万亿元;2006年末,央行票据余额超过3万亿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9%。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保持平稳合理增长,基本上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支付清算对流动性需求。

  从根源上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可能难有大的改变。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可能继续面对银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局面,对冲过剩流动性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日前提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应继续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此前长时间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显然有了不小变化,“稳中适度从紧”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适当控制基础货币投放、抑制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抑制投资”——货币政策的含义或目标越来越清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