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 03:40 金融时报

  记者 周剑初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劲推动力。

  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也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但经济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反过来,城市化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什么程度。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可以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母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视城市化的进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城市在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地区经济发展中起源头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而要发展建设好中心城市,首先就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概括来说,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强,为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要求和竞争性原则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在城市建设中勇于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多数,“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一大瓶颈。城市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城市化,可以实现人口、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因此,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城市化应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正确处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全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少

城市规划缺乏特色,甚至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因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没有着落,进城农民不能长期稳定留居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受损,说明在征地过程中没有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农民未能获得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而确定的补偿费。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除了要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还应探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市场。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这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进当前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收益等权利,充分保证农民利益。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规范农村土地转让、交换等制度,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就业的社会管理成本,减少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从而促进全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机制,清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问题,为农民进城择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

  我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控。2006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582亿元、67088亿元和6060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6.5%、110%、110%。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5∶50.7∶45.8,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迅速发展。目前各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大量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达70%以上。

  各大城市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使我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始发挥作用。

  各城市纷纷加大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扩大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为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6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签外资项目数30024个,项目金额13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30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1.3倍、1.7倍和1.5倍。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交通设施日趋完善,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绿色环保的城市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事业健康向上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市民居住安全感增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