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个人消费贷款应成金融企业蓝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3:00 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上海总部昨日发布三季度货币信贷运行报告,该报告显示:三季度中资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209.9亿元,为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增量的两倍,占到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七成,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按贷款用途分,当季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91.3亿元,占个人消费贷款增量的91%,比上半年多增123亿元。

  长期萎靡不振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始成为信贷增长重要一极,标志着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点:

  其一,十六大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位继续向上攀升,人均国民收入从2002年的110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10美元,4年翻了近一番。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很难想象,在一个个人收入水平很低、社会保障体系很薄弱的环境下,个人消费贷款能够凭空出现大幅度增长。

  其二,2003年以来,以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为突出标志,中国金融改革骤然提速,长期服务于多重目标的金融企业开始专注于市场所需,以往显而易见的、对于借款人的所有制偏好,也被逐步纳入到理性的框架内。个人消费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正是金融体系努力适应并引导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消费拉动的可喜变化。

  相对于经济而言,金融是第二位的,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安排内生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伴随一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中的大企业将会逐步摆脱银行单一融资渠道,脱媒趋势无可阻挡。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终须转化为国民福利增长,以往既少需求亦少供给的个人金融服务将会逐步成为银行最主要的经营领域。

  当然,应该看到,中国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方式也仍然偏重出口、投资双轮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冀望于以往可有可无的个人金融市场突然出现量与质的极大改观是不现实的,在目前阶段,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合乎逻辑地表现出总量过小以及结构失衡两点缺陷。

  由于其他消费贷款增长乏力,个人住房贷款几乎可以覆盖全部个人消费贷款,事实上,不独个人住房贷款,自1998年以来,各类房地产贷款始终保持居高不下的增长势头,业以成为各家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并最终实现营业收入增长以及资产质量提升的主要渠道。不客气地说,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正是本轮宏观调控力图整治但又难以整治的顽症之一。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已经基本改造为上市公司的商业银行较为真切地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多位银行高管也曾多次论及流动性困境,其中主要是大量资金竞相角逐货币市场以及部分“优质客户”,由此,不良贷款率较低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屡次调控屡次反弹可谓“当然”。

  迫于形势,央行、

银监会日前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强制性规定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事实上,早在此前,监管部门已经多次提示房地产贷款风险不容忽视,只不过,这种更多规劝意味的窗口指导,在商业银行盈利手段不足、议价能力不强等现实“困难”面前,难免遭遇对牛弹琴的尴尬。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已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有研究表明,1998年,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仅为2.9%,至2002年则上升到10%,到2004年更是上升到13.5%。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资金融机构热衷于趋热避冷、“红海”竞争、盲目扩张的原因复杂且难以破解,其中主要有两条:其一,中资银行效率低下、管理落后较难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扭转,尤其是,大型银行管理链条过长,大大加剧了绩效改善的难度;其二,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由于国资部门仍未实现公司化,股东本身对于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摆放就不合理。

  压力可能转化为动力,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逐步实现经营手段多样化、利润渠道多元化的有利条件比较多,加之前期金融改革为下一步攻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相信,代表未来成长方向的个人消费贷款能够为求变中的金融机构提供广阔的天地。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