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稳步调控创造经济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7:12 人民网-市场报

  5年来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保持年均9.76%增速

  本报记者 张然

  日渐成熟的宏观调控给人从未有过的信心,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坚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波澜,未来中国经济都将继续稳健腾飞。

  近日有预测说,即将公布的9月份CPI涨幅有较大可能超出8月份,紧接着政策面会在适当的时候发生一定变化,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会加大。随着猪肉价格的企稳以及央行连续加息的效应,业内经济学家普遍估计CPI涨幅或于今年9、10月份见顶,随后增速将放缓。

  经济向上飞

  拽好手中线

  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且喜且忧的现实。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面对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秉持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层把握着明确的方向,从根本上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

  以股市为例,从2004年1月31日出台“国九条”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

股权分置问题”以后,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同年年底,新《证券法》出台;鼓励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举措紧随其后,权证也重返市场;2006年初,《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没过半年,“新老划断”和“全流通”正式启动……一系列激励投资的政策使持续在低位盘桓的中国股市,从2006年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中国股市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在经历了漫漫“熊”途后,一方面是投资者觉醒,一方面则是管理层摸到了调控的按钮。5年前,常常会听到经济学家关于“委靡的股市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形成强烈对比”的质疑。而现在,面对投资不断出现的新的冷热不均,或调整印花税,或调整利率,管理层不断地进行纠偏。

  一位企业界人士谈起对调控的理解时举了这样的例子:风筝为什么会在天空翱翔?那是因为它找准了风向,借助了风势;同时,放风筝的人牵着风筝线迎风奔跑,不停地拉动手中的线来调整风筝向上倾斜的角度。有了这根线,风筝飞得再高,也可控可调。的确,要让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向上势头,回避不了各种阻力。而近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上升势头,是适时出台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恰如拽好了手中的风筝线。

  根治过热病

  市场开药方

  发展离不开调控。但调控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市场规律。

  为了抑制货币投放和过度的信贷投放,仅2007年就曾5次调整利率,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微调”的办法,可以避免剧烈调整可能带来的波动。这种基于市场的科学的调整让中国经济发展状态走向合理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第二次是1998年到2002年;第三次则是2003年开始至今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认为这一轮宏观调控尤其可圈可点。“作为转型期国家,中国政府把匡正市场机制的盲目性、滞后性作为分内之事。5年来颇有心得的宏观调控,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韩保江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宏观调控在不断校正经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着经济增长的“温度”,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宏观调控就没有今天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奇迹;没有宏观调控,就没有今天“坐四望三”的GDP总量。

  而就在上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分析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时指出,中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会议提出应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近年来,对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宏观调控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转变。有效的宏观调控越来越多地依靠多种政策“齐头并进”,而不再单纯依赖于央行的“一指禅”。近期在控制房价时央行和银监会联手紧缩房贷,明确了综合治理的调控思路,越来越多地打起了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以及投资和产业政策的“组合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正抓住了中国经济过热的病根。

  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协调性增强

  成功的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继续在平衡中创造了经济奇迹,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对5年来新的战略调整给予充分肯定: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着年均28%的增速。至2006年,这些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435亿美元,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对于内部治理,谢伏瞻认为有效的调控使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他分析道:《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其次,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了治理结构,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内控能力增强,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

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保证了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权威观点

  中国经济

  能否续写奇迹?

  ——访经济学家刘伟

  □中新社记者 翁阳

  回顾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9%以上的GDP年均经济增速,使中国一举完成了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初步小康的两个历史性阶段跨越。但由之而来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正在近年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论,即中国经济奇迹能否延续?如果可以,这个奇迹还能延续多长时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横看”中国经济奇迹

  察人可以知己。在探讨中国经济奇迹问题时,刘伟认为首先应将目光扩展开去。

  与日本、韩国的发展对比可以发现,同样是长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现在城市化水平仅为43%,尚不及50%的世界平均水平;市场化仍在推进过程中,全球只有约1/4的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尽管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增长成绩亮眼,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起步期;中国国民收入还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1/4。

  刘伟指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源于中国城乡在经济、体制以及教育领域内存在的较大二元差异。就当前中国经济实力而言,要想完成当年日、韩达到的“四化”程度,还需再保持20多年的高速增长。

  刘伟认为,由于未完成的工业化中蕴涵着远未穷尽的内在发展需求,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再高速发展20多年。

  刘伟还指出,中国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

  奇迹能否续写的关键

  如何续写奇迹,在刘伟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要素量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提高来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刘伟强调“无论是经济整体的宏观效率、行业层面的中观效率抑或是企业层面的微观效率提升,都需以制度作为保障”。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中国市场化程度尽管还待提高完善,但已远胜历史上其他时期。

  改革开放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业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才是最根本的制度创新。因此,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方能带动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要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中国经济奇迹的续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