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贸易顺差缘何高位盘旋 根本在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05:2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卢铮

  去年9月以来,“减顺差”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财税、汇率、出口政策调整等“减顺差” 措施多管齐下,抑制外贸盈余。但实际情况却是,顺差并无明显收窄迹象。仅今年前8个月,我国贸易顺差已达1617.58亿美元,离去年全年1775亿美元的水平仅一步之遥。

  贸易顺差为何不降反增?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力,抵不过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央行此前发布报告称,本轮全球经济扩张周期,很可能成为3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周期,外部需求强劲。在刚性需求下,面对新一轮初级商品价格上涨的国际成本压力,以及工资增长、土地租赁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汇率变化等带来的国内成本压力,中国出口商品的涨价幅度仍低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成本压力并没有明显影响中国的竞争力。相反,在生产效率提高的推动下,中国工业的利润率仍然持续原有的上升趋势。

  尽管次级债危机影响有可能使美国经济衰退,但中国商品出口受此冲击有限。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比例在逐渐下降,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地区。1—8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31.3%,远高于对美国16.7%的增速。而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产品在一定阶段仍将具有价格优势,即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廉价商品仍会保持强劲需求,中国商品对美出口未必会出现较大萎缩。

  其次,目前影响贸易的税收措施,对于调整外部失衡收效并不明显。综合来看,国家对外贸行业政策总体思路是,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

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在增长目标上,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由此,目前调控顺差措施主要依赖调整
出口退税
等税收政策,以改善进出口产品层次结构。同时税收措施的“时滞”障碍,也使得调控效果难以短期显现。

  还应看到,目前贸易顺差过大是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尚未到位的表现。高额顺差一方面是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分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国内储蓄过高、需求不振的外部呈现。因投资高增长带来的产能扩张,已进入集中释放期,由于生产能力难以在国内消化,出口成为不少企业产能释放的主要通道。

  不难看出,高顺差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外在症状,却不是病根所在,要治顺差的“顽疾”,根本上仍然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从生产方面看,仍需要加速从工业生产向服务业增长转变;而在需求方面,则要求一定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这就需要增加旨在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拉动内需;对于过快膨胀的资本价格,也迫切需要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而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还原出口商品真实价格,更应是“减顺差”的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