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一:大开放 大发展 大跨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
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2003年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11.1%,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比较好的稳定性。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2.1%,涨幅最高的2004年,也仅上涨3.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0333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随着总量的增加,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6年仍保持了第四的位次。与此同时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
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四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2003-2006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2006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28593亿元,为2002年的1.96倍;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0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1倍;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72倍。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的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2006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19.3%,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4%,提高0.1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9.7%,提高1.4个百分点。说明在各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2006年城市化率达到43.9%,比2002年的39.1%上升了4.8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3-2006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874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1125万人,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2003-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1%,比重继续提高。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迅速。2003-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0%。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长8.0%,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长15.1%,邮电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28.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较快增长。2003-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6%。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的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2.2%。金融业也不断发展壮大。2003-200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06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5347亿元,2002年131294亿元,年平均增长14.5%;2006年股票市价总值89404亿元,2002年38329亿元,年平均增长23.6%。
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国家财政收入从2002年1890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31亿元,年均增长19.6%。2003-2006年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2003年比上年增加2812亿元,2004年增加4681亿元,2005年增加5253亿元,2006年增加7081亿元。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2006年财政收入为2002年的2.05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为18.4%,比2002年的15.7%上升了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2003-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四年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44.1%,2004年增长43.1%,2005年增长24.1%,2006年增长35.8%。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高达35.5%。企业利润大幅度的增加、快速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随着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调整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节能减排在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形势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连续三年上升转为2006年的下降。200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4.6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6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2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3%,而2003年上升4.6%,2004年上升5.1%,2005年与2004年持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速放慢。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89万吨,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2003-2005年年平均增长9.8%放慢8.2个百分点。2006年化学需量排放总量1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增速比2003-2005年年平均增长1.14%放慢0.14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十六大以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工农业产品总体上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十六大以来,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3-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历史低点逐年增加,2004年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8年后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2006年又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其中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50亿斤,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2006年棉花总产量达到6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7.2%,年均增长8.2%;油料产量达到3059万吨,比2002年增长5.6%;肉类总产量达8051万吨,比2002年增长22.2%,年均增长5.1%;水产品产量已达5250万吨,比2002年增长15.9%,年均增长3.8%。
工业生产增长迅猛,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9万亿元,达到90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57.9%,年均增长12.1%,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11.5%快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7.9%,快于整个工业5.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6年生产原煤23.8亿吨、发电量2.9万亿千瓦小时、粗钢4.2亿吨、水泥12.4亿吨、家用电冰箱3531万台、彩色电视机8375万部、移动电话48014万部、微型电子计算机9336万部、汽车728万辆,分别比2002年增长63.1%、73.3%、129.8%、70.6%、120.8%、62.5%、295.3%、538.0%和123.9%。其中,钢铁行业生产增长迅猛,钢产量自2003以来连续跨越三个大台阶。2002年粗钢产量1.82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已占当年全球粗钢产量的1/3以上。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6年比2002年增长4.6倍,冶炼设备增长2.7倍,工业锅炉增长89.5%,数控机床增长2.5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4倍,汽车增长1.1倍,交流电动机增长1.3倍。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仍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2006年,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及茶叶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六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03-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5万亿元,比1981-2002年22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还多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26.6%,比1981-2002年年平均增长20.4%快6.2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其中,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
一大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2003-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项目212461个,年平均53115个。以青藏铁路通车为标志,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一批交通运输项目建成运营。
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完成输送能力342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条交流、三条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1200万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条华中送华东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以及阳城送江苏的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020万千瓦;北通道完成13条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总输送能力1200万千瓦。
一批石油、化工和钢铁等项目顺利建成。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有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胜利油田原油天然气开采项目,中石化西北油田勘探开发项目,长庆油田基建项目,中海油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江苏扬子巴士夫石化一体化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惠州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天津、鞍山、武汉、张家港钢铁集团技术改造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
交通邮电通讯供给能力和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加强。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方式、多渠道的交通网络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至2006年,累计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73公里,新(扩)建港口吞吐能力66209万吨,新建公路217811公里,改建公路40659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2002年的7.19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万公里,增长7.2%。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6.5万公里增至2006年的199.4万公里,增长13.0%,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4.53万公里,增长80.5%。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由2002年的12.16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2.34万公里。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较快的运输方式,到2006年底,民用航空运输线路长度为211.35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29.1%。管道运输里程由2002年的2.98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万公里,增长了61.7%。
已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从2002年到2006年,固定电话用户由21422万户增加到36779万户,增长71.7%;移动电话用户由20601万户增加到46106万户,增长1.2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5910万人增加到13700万人,增长1.3倍;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87亿门升至5.03亿门,增长75.5%;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5696亿元增加到15326亿元,增长1.7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从97.8%上升至99.4%。
能源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了22.1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53.7%,年均增长11.3%,2004年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4%左右,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6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6亿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亿千瓦。2006年发电量达到28657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长73.3%,年均增长14.7%,电力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六、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十六大以来,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四年内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2006年17604亿美元,位次由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在四年内连升三位。2003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升到第四位,2004年超过日本升到第三位。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年平均增长31.3%,进口年平均增长28.0%。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6.9%,比2002年的42.7%提高了24.2个百分点;相应其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为7.2%,比2002年的4.7%提高了2.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2006年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2005年1020亿美元,2004年321亿美元,2003年25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2006年比重为94.5%,比2002年的91.2%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上升到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由20.8%上升至29.0%。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比重上升,2006年为23.6%,比2002年的16.7%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数据)630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利用外资的持续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7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00.5%和148.7%。
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2002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大了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4991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5.6%;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39亿美元,增长66.5%。出境游也发展迅速,2006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0.1%。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人数由2002年的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四位;2005年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3.7%,比2002年上升0.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六位。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的继续增加,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比第一位的日本少2495亿美元,随后几年差距逐年缩小,2004年少2144亿美元,2005年少639亿美元,到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反超日本191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七、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6年就业人员达76400万人,2002年达73740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9.0%,2004年增长7.7%,2005年增长9.6%,2006年增长10.4%;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9.2%,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6.7%快2.5个百分点。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2002年2476元;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4.3%,2004年增长6.8%,2005年增长6.2%,2006年增长7.4%;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6.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比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了4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比2002年的26.5平方米增加了4.2平方米。城乡居民汽车、电脑和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底的0.9辆提高到2006年底的4.3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8.1辆提高到44.6辆。电话普及率由2002年末的33.7部/百人提高到2006年末的63.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6.2部/百人提高到35.3部/百人。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0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人,比2002年增加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2年上升7个百分点。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34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8%。2006年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列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峻工,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针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末,全国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医疗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到2006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4.1亿。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78个,博物馆1617个。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全国有线用户13995亿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得到加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建设和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竞技体育继续得到较好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创佳绩,共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创下新的历史记录。
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有智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还比较大,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我们相信,只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