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内外紧缩期降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23:05 中国经营报
不出市场预期,9月14日,又一个周五的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年内的第五次加息。 尽管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走向过热。但在未来一年,中国政府持续多年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可能迈出一大步。 部分经济学家们预测说,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来自于国内的宏观调控和国外的外部紧缩,中国经济准备软着陆。 内部紧缩压制经济过热 8月,中国经济再次迎来高热经济数据——8月CPI达到6.5%,增幅创出近11年来的新高;在通胀推动下,8月消费增长17.1%,创出三年来的新高;而8月贸易顺差为249.8亿美元,达到月度次高水平。 以上数据清晰的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运行轨迹——持续高增长的外贸盈余继续加大了流动性过剩,尽管央行不断收缩控制流动性,但难以回避免的是,大量流动性正在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推高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接近管理层的消息人士透露,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官员们正在向有关财经部门发出“警示”,必须采取更多调控措施,以防止通胀失控和经济过热。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一直温和对待本轮物价上涨,将之界定为结构性通胀,而不具有可持续性。部分经济学家甚至论证了“先通胀、后升值”路线的可行性——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下,应该容忍较高的通胀,实现人民币的内部贬值,以替代人民币对外升值。 但现在,种种迹象显示,天平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央行一位内部人士说:“央行的主要目标就是盯住物价,如果通胀预期继续提高,不可以控制,可能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这样对经济的影响会很大。” 在8月CPI公开之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央行正密切关注实际贷款利率为负的问题,希望见到实际利率转为正值,并重申“对抗通货膨胀是我们的目标”。 在次级债务风波未平、美国经济回落之时,中国央行反其道而行之,不断打出紧缩牌。 在利率政策上,金融风波打乱了主要经济体的升息步伐。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继续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直至金融市场动荡彻底平息。美联储极有可能在9月18日放弃继续加息的打算,转而降息。 但中国选择了逆势紧缩,中国央行8月22日实施今年以来的第四次加息。9月6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已经连续七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此种频度为历史上所罕见。9月14日,央行在8月CPI公布后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高盛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测,通胀压力已向非食品领域蔓延,预计今年底以前,央行将采取果断的紧缩措施,包括再次加息,来对通胀压力作出反应。 在流动性管理上,中国财政部向中国央行发行了6000亿元的特别国债后,9月将直接向市场公开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继续收缩流动性;而欧洲、美国和日本却因为次级债动荡继续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适时的外部紧缩 种种迹象显示,尽管次级债危机可能引发美国经济回落,但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仍然明显,出口旺盛,投资较快,同时消费膨胀,总需求处在上升期。 针对这一局面,梁红认为,外部需求的放缓实际上“恰好”帮助中国减轻了目前总需求过热的压力。 具体而言,出口需求的放缓给中国的供应满足国内需求增长留出了更大空间,从而降低了实施果断的政策调控的风险;同时,如果美国增长的放缓减弱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可能会改善中国贸易不平衡的状况。 曾长期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家曹和平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回落,对中国来说,无异于一次外部紧缩。“中国有很大的内部需求潜力,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8亿农民的需求将会被激发,这将弥补外部需求的回落。当外需削弱,内需启动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优化。”曹和平说。 不过这一“外部紧缩”何时来临,成为业界争论所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说:“外部紧缩下半年就要来临,那个时候内外需紧缩会双碰头,而国内明显产能过剩的产业将受到影响,我们应该尽快调整政策,做好迎接外需下降的准备工作。” 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张寅则认为,次级债引发的外部紧缩可能到2008年第二季度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到目前为止,国际海运指数和国内发电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运行强劲,没有受到美国次级债的影响。中国经营报记者:刘晓午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