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姜建清:建立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11:24 《财经》杂志网络版
打破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过度割裂,尝试综合经营;通过企业债券、市政债融资方式替代银行融资方式;银行应可从事股票及企业债券发行承销业务;加快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郭琼】 9月13日上午9时,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的“《财经》论坛:中国金融新棋局”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尚未经历经济周期考验的中国银行业,当前正面临经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化、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风险、海外并购风险将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三大风险。 姜建清认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依然过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使得资本的跨国流动增加,导致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传播。中国银行业过去所享有的封闭式保护将越来越少,其面临的开放性金融风险则将愈加复杂。 过往短短数年间,中国的银行从不良贷款高企、经营效益低下、风险控制脆弱乃至“濒临破产”,一跃成为全球投资者追捧的蓝筹股。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从1999年不良贷款率达47.5%,降到今年上半年的3.29%:过去连续四年利润增长超过30%,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长达62%,现已成为全球按市值计算的第一大银行和第三大上市公司。 姜建清说,预计中国银行业规模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仅次于美国,全球银行业和上市公司市值排行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进入。虽然中国银行业难以保持如同今年上半年50%以上的高速成长,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银行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盈利成长率仍会明显高于欧美同行。 不过,姜建清诙谐地提醒中资银行同业,看到国际同行们为盈利不佳、股价不振而愁眉苦脸,看到他们为次按债券而寝食难安,虽然自己庆幸生于潜力巨大的中国经济土壤,“但风水轮流转,若缺乏远见和战略,将来的你同样会失去笑容。” 姜建清指出,在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脱媒、利差收窄和日益加剧的金融业竞争,已经迫使中国银行业加快转型。 姜建清分析,目前中国居民财富积累和理财偏好已到了转折性拐点,金融资产的日益膨胀改变了金融需求结构并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一方面,银行业存款迅速向资本市场转移;另一方面,银行又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受益者。倘若银行改革与创新滞后,经营转型及业务整合不及时,则可能失去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一旦经济周期下行,还可能导致巨大的风险。随着信贷总量的累积,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中国银行体系在结构和体制上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将会凸现。 姜建清认为,中国银行业要注意将全球最佳实践和富有特色的本土经验、方法结合起来。加速金融创新,推动银行转型,疏导和化解结构性、体制性风险。 首先,要通过制度创新化解结构性矛盾。他建议,打破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过度割裂,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互补,探讨建立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尝试综合经营;通过企业债券融资和地方政府市政债券方式替代目前的企业、地方政府银行融资方式;银行应可从事股票及企业债券发行承销等一级市场业务,加快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其次,加快业务转型,完善服务功能。银行要推进公司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互动,为大客户提供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重组并购、综合理财、风险管理在内的跨市场综合金融服务;组建行业分析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和挖掘行业发展变化信息,提升金融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中小企业金融、贸易融资等业务,促进电子渠道分流网点物理渠道。 再者,优化收益结构,提高创新能力。要依靠自主创新开发更多金融产品或组合产品,大幅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迅速扭转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格局。 姜建清还建议,中国银行业要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国际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球化的配套服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