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场普遍预计8月CPI涨幅突破6%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0:37 南方日报

  尽管央行已先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加息疑云并未消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安排,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最新的经济运行数据将在本周鱼贯而出。

  昨日率先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的PPI增幅达2.6%。这是PPI继6月份(2.5%)、7月份(2.4%)略微走低后出现的小幅回弹。

  在本月初以来展开的相关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市场分析人士纷纷担心“8月份的PPI可能直接反弹至4月份(2.9%)的高位。”

  而从昨日公布的官方数据看,虽然来自市场层面的上述忧虑可稍作释放,然而,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今天将发布的CPI数据“同样不会超出市场预期”。

  8月份食品类出厂价格上涨8.6%

  新的数据显示,在今年8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3.8%;此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当期的食品类出厂价格上涨了8.6%。

  作为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核心指标和CPI的先行指标,PPI的重要构成要素——食品类出厂价格此番继续走高,显然无益于月度CPI中食品类价格下行预期的实现。

  事实上,伴随着近期食品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众多机构已就“8月份CPI再创新高”达成共识。申银万国高级经济学家李慧勇的观点还相对比较保守,他认为8月份的CPI数据将延续7月份上涨趋势,可能走高至5.8%。

  昨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一位知名专家在受访时重复并表示“赞同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上周二发表的观点”,即鉴于“短期内猪肉市场出现波动不可避免”,“8月CPI涨幅有可能高于7月”。他也预估“8月份(CPI)可能会接近6%”。而在本报记者此前的相关采访中,已有不少受访的权威专家和研究人士明确预期:8月份CPI将达到甚至超过6%;其中,中信证券比汇丰、建行、德意志银行的预期更高,他们判断有可能达到6.3%。

  上述观察和研究人士对于8月份CPI的预期,虽然可能会与官方今日公布的“标准答案”稍有出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专家正在用自己的观点或者言论对“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投“赞成票”。

  高企数据再次触动调控敏感神经

  上周四晚间,央行年内第7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而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2.5%,距历史峰值13%仅一步之遥。随后仅隔一天,央行又向市场发行了1500多亿元定向票据——这是央行年内进行的第5次相关操作,也是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次;此外,今年以来,央行已累计4次宣布加息。

  对于来自央行的上述种种政策反应,市场人士与专家们的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注重盈利状况的一些市场人士认为,面对着即将发布的严峻的CPI数据,即便是央行已经动作在先,但这并不能说明央行不会前后夹击,继续调控;而一些专家则认为,包括央行在内的新的调控手段都不会是“有意与市场作对”,相反,政策出台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中信证券分析师陈济军分析说,一方面,高企的数据将进一步触动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还需要看到,在经济数据密集发布之前,调控部门已经率先进入一个政策密集发布期。也就是说,“预调”正在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路引。

  加息是否为下步政策最优选?

  面对上周央行密集出笼特别国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这三大调控措施,以及对于8月份CPI数据可能引发的震荡,昨日沪深股市早盘以双双低开予以呼应。

  尽管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既然已经在此番数据发布之前发力,那么即便是8月份的数据不容乐观也不会继续出台新的紧缩措施,但是争辩之声并未因此理由而停息。

  对于央行依然心存政策戒备的人士普遍认为,“再次加息”的措施一天没有出台,顾虑就一天不可打消。

  在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陈济军看来,种种迹象表明“8月份的货币信贷等金融数据也将比较高”,因此央行除了使用屡次发行定向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使用手中的特别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组合拳”来收紧流动性,“年内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让“再次加息”这一判断热力不减的另一个相关事实是,就在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央行希望实际利率为正值”。对此,资深市场分析人士应健中剖析说,周小川的此番讲话值得市场关注,“当前一年期

存款利率为3.6%,而7月CPI数据达到5.6%,预计8月份的通胀率超过6%,考虑利率和通胀率的差距,预计再次加息的幅度不会仅限于0.27%。”

  事实上,眼下一个值得追问的疑虑是:面对着不断增强的通胀压力,加息是否还是下步政策的最优选?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加息是对的,防止通胀,宏观上可以紧缩一下。“但是加息之后,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他说:“

中国经济会从偏快转向过热吗?问题并非如此,我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产能过剩,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防范措施。”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记者观察

  “预调和微调”渐成调控主基调  

  实际上,已有不少迹象表明,今年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呈现出以预调和微调为主的市场化调控取代三年前大规模的行政性措施,以结构性的财税政策取代全面的紧缩政策。

  在货币政策上,央行走上了小步快跑式的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通道,不断紧缩流动性;而在财税政策上,

出口退税率不断调整,“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得到遏制;同时新一轮资源税费改革箭在弦上。

  不难看出,眼下,国家调控的取向正在朝着“以熨平经济波动性,延长经济增长周期为主,而非单纯为调控而调控,损伤实体经济”的目标稳步前行。

  尽管少数人认为当前通胀处于危险的状态,或者经济明显过热,但是,多数官员正在承认这一增速的合理性,并认为通胀是结构性的、可控的。面对着纷繁芜杂的观点争辩,他们却大多坚持认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宏观调控基调仍是稳中趋紧,而非全面紧缩。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就曾“故调重弹”。他说,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持续繁荣周期中,因此从目前来看,宏观调控还不能下猛药,调控的基本取向不能改变。此外,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也一再呼请媒体及市场认识到——“中国经济一到两年内仍能保持较好发展。” 郑春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