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张毅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经贸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对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外贸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出口全球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我国外贸发展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一是外贸总额平稳增长。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势头,进出口增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主要伙伴贸易增势良好,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贸易额分别达1584亿、1406亿、1100亿美元,分别增长27.3%、17.4%、14.5%。
二是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上半年,我国对俄罗斯、印度、南非、东盟、韩国出口分别增长71.9%、64%、40%、32.8%、31%,明显快于我对美日欧等经济体贸易增长率。我国对东盟、韩国、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1%上升到24%。
三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除钢铁类产品外,其余类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回落,矿物燃料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未锻造铜及铜材、木制品、稀土、皮革、煤炭、煤焦油、磷矿石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则有较大幅度增长。空调、DVD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集装箱、鞋、玩具、箱包等多种商品出口继续居世界第一位。
四是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水平总体提升,彩色电视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等产品上升幅度均超过15%。出口食品合格率较高,上半年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都超过99%。
五是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商务部提供的情况,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缓解贸易顺差压力的措施,包括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品关税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清理和规范过时的“奖出限入”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几个月来,先后对695种“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或开征、提高出口关税;提高了加工贸易企业准入门槛,将环保、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审核范围,部分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未批准外资进入炼钢炼铁、氧化铝等国家限制的高污染项目。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加强调控,澄清事实,增信释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持续增加
外商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683家,同比下降5.4%;实际吸收外资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吸收外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抓住服务业开放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了服务业吸收外资大幅增长,上半年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2%,占实际吸收外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0.6%上升至43.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和环保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
外商投资区域结构明显改善。有关部门实施的“万商西进”工程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了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增长21.7%,高出全国增幅9.5个百分点。商务部重点推动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工程取得较大进展,仅重点培育的625家企业,就承接了50多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11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额,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上半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21%。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增长35%。新签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59个,承揽了澳大利亚西澳SINO铁矿、尼日利亚蒙贝拉水电站、苏丹喀土穆至苏丹港铁路等一批特大型项目。目前,我国已有46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合作领域已由过去的以土木工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拓展到冶金、石化、电力、轨道交通等资金密集型领域。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增长27.7%;6月末在外劳务人员73.3万人,同比增加9.8万人。对外经贸关系不断拓展
今年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拓展对外经贸关系,加强与重点经贸合作伙伴的对话和协调。
与大国经贸关系进一步改善。作为俄罗斯“中国年”重要内容的中国国家展成功举办,《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完善,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成功举行,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开始启动。
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得到巩固。今年以来,我国共为发展中国家新援建项目近40个,提供援助物资30批,培训各类人才4197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各项经贸举措正在积极落实中。非盟会议中心已于5月25日奠基,援建非洲国家100所农村小学校、援助30所医院、设立30个疟疾防治中心、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经签署,我国与巴基斯坦自贸协定降税进程正式开始,中国-智利自贸区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稳步推进。内地与港澳地区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四”,对港澳服务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上半年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进口占消费比重达到或超过50%,保障了国内资源供给。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分别为27.1%和23.8%,促进了产业升级。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增长22%,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达15%;再加上外资企业税收,涉外经济税收占全国税收的40%左右。
目前,我国外贸领域就业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约28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比重超过10%。对外经济合作也解决了100多万人就业。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制定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推动了企业提高职工工资和社保水平。上半年,在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等促进措施带动下,我国农产品出口既解决了农民就业,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我国服务贸易继续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带动了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朝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以及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了重点产业的技术跨越。上半年,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技术引进质量明显提高;吸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94家,同比增长17.5%。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商务部负责人认为,上半年我国外经贸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最引人关注的是外贸顺差增长过快,需要积极采取对策,努力加以缓解。同时也要看到,外贸顺差主要是由长期因素决定的,是我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表现;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反映,也符合世界各国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此外,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较少,在全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一些传统产品附加值较低,出口效益不高;外贸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地区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高达92.7%。这些都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针对当前外经贸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下半年促进外经贸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着力提高外贸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外贸平稳较快增长,及时预见和有效防范出口较大起落的风险。积极推进商务领域自主品牌建设。推进加工贸易政策完善和调整,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深入开展科技兴贸工程,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扩大出口。
落实好促进贸易平衡的各项政策。既要防止政策落实不到位,又要防止政策调整超出企业承受能力,还要积极鼓励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并落实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业,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继续大力优化外资结构。重点鼓励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继续完善外资并购法规,规范外资并购行为,切实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
积极有序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的引导,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全面启动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健全境外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继续改善对外经贸环境。深化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高WTO争端项下处理贸易争端的能力。(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