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2日13:26 泽平宏观

  货币不松不紧、延续去杠杆、为供给侧改革服务——方正宏观固收任泽平、杨为敩点评2017年2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央行认为低超额存准率和M2并不反映流动性的过紧,货币政策短期不松不紧。2017年2季度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比1季度1.3%的水平略有上升,但仍在2011年6月以来的低位,央行特别解释了当前超额存准率在低位存在融资便利化和银行预防性需求下降等因素。央行认为,“近期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映。预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2、央行认为融资结构中脱虚向实和去杠杆取得一定进展。上半年社融结构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较多,委托贷款同比明显少增,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减较多,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同期。

  3、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小幅上升。6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7%,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比3月上升0.14个百分点,比上年12月上升0.4个百分点。

  4、央行重视“削峰填谷”熨平流动性波动,传递货币政策不松不紧导向。“为避免某一阶段资金面持续收紧或宽松引发市场对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取向的误读,公开市场操作将增强主动投放和回笼的灵活性,研究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提高资金面稳定性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中性适度。”

  5、央行特别强调了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该因子的引入在不改变外汇供求趋势的情况下,过滤掉了“羊群效应”,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化稳汇率工具,人民币汇率在6月底以来已经升值了近2%(当前为6.66),降低了后期因稳汇率而收紧货币的必要性。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上半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2.27%,实际有效汇率贬值3.32%。

  6、央行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好、新动能正在增强、过剩产能继续化解,但仍存在全球退出量宽、地缘政治、金融杠杆等风险。

  央行强调货币政策为供给侧改革服务。“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显著放缓”,表明央行继续对“两高一剩”行业进行限贷。“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好金融支持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政策。”“扎实做好钢铁、煤炭和煤电等去产能的金融服务。” 央行强调,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

  7、2018年一季度起,央行会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该举措预计对同业存单及资金面的影响有限。1)自今年年初起,银行对该项规定已有预期,即使对于不达标的银行,银行的负债结构调整时间也比较充分;2)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后,33%的红线考核的是增量而非存量,新规对存量影响非常有限;3)即使在今年1季度同业存单暴增1.6万亿的情况下,按照可查考的银行报表,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后,不达标的银行也仅占25%左右。

  8、央行特别用专栏的方式谈了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对资金池操作、产品多层嵌套、影子银行及兑付风险依然保持警惕态度,下半年的去杠杆政策或将延续。央行强调,厘清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属性,逐步引导其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的本质。当前,应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一是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二是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四是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五是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六是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基础。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