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多地2016年平均工资出炉 官方释疑你为啥总拖后腿

  深观察︱为何民众总感觉自己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

  盘和林 来源:澎湃新闻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面对平均工资数据,很多网友评论称 “自己又拖了后腿”。

  对此,多地统计局也进行了释疑。北京统计局可谓“通俗版”: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是对劳动者而言,工资的概念往往是税后工资、实发工资,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与个人感受存在差异。

  重庆市统计局的解读则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为何公众感觉“自己又拖后腿了”。而且重庆市统计局的解读更有“学术范”,向公众传递了一个统计学名称——社会平均工资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笔者认为,公众更为关注的并不是谁通俗或谁更学术,吐槽“拖后腿”想必并非想学习“偏态分布”这个生涩的统计学名词,而是关注社会工资统计最终是否会真实影响到自己的荷包等切身利益。

  我国的社保缴费基数是由平均工资所决定的,而社保缴费基数关系着每月需要缴纳的各项社保费,最终影响职工的每月实际到手收入和未来的社保待遇。一般来说,平均工资越高、社保的缴费基数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社会平均工资“偏态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我国地域辽阔,行业众多,各个地区、各行业收入差异较大,例如在金融机构的普通职工年收入轻松达到20万元,而很多行业的职工年收入不到5万元。一个百万以上年薪的高管,一个人就能拉高近20人甚至更多的“社会平均工资”。实质上,“偏态分布”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不公平的结果,更会影响到我国社会收入分配改革的精准性。

  统计部门很早就意识到社平工资的不合理性。早在2009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在接受采访时,就已经承认只公布平均工资有所不妥,“我们统计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平均工资不能够反映出差异。”“我们现在一共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数值可以代表这个平均额度,我觉得除了平均数,如果能够发布‘工资水平中位数’或者‘工资水平众数’可能更容易被公众理解。”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统计部门尚未对社平工资统计进行改革。

  与“偏态分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正态分布”的统计学名词,主要是指被统计的数据多数集中在中央位置,这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方法改革的方向:

  首先,扩大统计基数,将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纳入到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偏态分布”的统计数据扩大时一般能够逐渐回到“正态分布”状态,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工资更具合理性。

  其次,统计部门应当进一步细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资平均值、中位数,中位数更接近“正态分布”,也更接近社会真实水平。假如能更进一步,同时统计和发布税后工资、到手工资的社会平均工资,那么将直接提升公众的真实感,增进统计数据的可信赖性。

  第三,尽可能根据中位数来确定社保缴费基数。对低于中位数的低收入群体,不能僵化地执行社保缴费基数,出台相应弱势群体社保缴费倾斜机制,如补贴等,从而尽量不让统计数据影响到中低收入群体的荷包,那么将提升统计数据的伦理性。

  总之,公众一直吐槽工资“拖后腿”,说明“偏态分布”的统计方法不科学、 不正常,并非公众矫情,而是统计部门改进工作的方向。也是统计部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