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10:28 新浪财经 微博
厉以宁建议促进社会公平:否则改革有逆向风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新浪财经讯 11月22日消息,北京大学[微博]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名誉院长厉以宁发布题为《中国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的演讲称,中国经济改革必须强调“改善民生和产权改革”,未来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端职业技术工人,重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

  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上述演讲。他表示,中国的发展历程即是“体制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也是“发展转型”(由农村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之路。

  “改善民生和产权改革”被厉以宁视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重视的两大问题。民生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过去有铁饭碗,大锅饭,把它们打破了,民生没有得到改善。”他表示,中国经济在双重转型中,“农业、农村、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弱环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面临多重问题导致经济有可能逆转。

  厉以宁回顾了中国“双重转型”的历程。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得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大一统经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冲破。这既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也预示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路。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重视就业问题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被厉以宁总结为中国经济 “双重转型”之路的重要经验。他表示,“产权改革”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改革。它使得国有企业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就业问题,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鼓励职工就业”等六个方面来解决。此外,鼓励和扶植民营企业发展,是转轨过程中最重要的国策之一。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如果社会不稳定,改革不是不可能逆转的。”厉以宁认为,由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平衡分配和占有,城乡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反而有所扩大,中国政府需要从土地确权、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畅通三个方面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活力、公平和稳定。

  具体而言,土地确权有利于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专业生产化,使“合作社”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土地确权也有有助于提高农民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结合有助于中国走低碳化的可持续道路。“中国农业是大有前途的。”厉以宁通过其在贵州毕节的调研发现,土地确权后调动群众积极性,平掉田埂后土地多了20%,免去农业税后农民实报土地面积,农地总面积反而增加,“真正的‘合作化’从现在开始,现在的土地合作化代表着农民有信心、懂了。”

  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厉以宁表示,政府需要着力于培养家庭农场主、熟练技工、各类专业人才和现代企业家四类人才。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的畅通有助于克服职业的世袭化,这又要求政府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减少就业当中的“垄断”和“排外”现象。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厉以宁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新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没有终点的,向现代化的过渡也不会结束。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是社会的治理创新,在市场调节(第一种调节)和政府调节(第二种调节)之外,道德的力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产生社会和谐红利,将使中国社会和经济跃升到新的阶段。

  厉以宁面露担忧地说道:“全国几千万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城里没有农民工的住房要解决,进了城后夫妻分居。”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变化,同时也出现了“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等严峻问题。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产业产值超过了51%,中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对于第三产业发展方向,厉以宁提出了“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业更人性化、让品牌打到国外”等三点希冀。(新浪财经 吴海燕 发自北京)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