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蒲长廷 王岗) 北京曾连续多年将地区生产总值(GDP)发展增速定为8%,但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2011年GDP增速为8.1%,因经济转型、高耗能企业的迁出,2012年以及2013年前三季度公布的数据,均为7.7%。
综合考虑到今后两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条件的约束、调整转型的需要等,本市首次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GDP年均增速8%下调为7.5%左右。近期市委市政府综合研判提出,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左右。专家预测,这对未来经济转型更有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部门预测 腾出资源以适应城市转型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副主任杨文胜曾表示,主动调低GDP增速,是一个导向性的信号。通过调整要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GDP增速下调并不说明北京因为完不成既定8%的目标才进行调低,下调是政府的主动行为。
从市委市政府到市人大常委会,对GDP增速指标调整的意见高度一致。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等资源,适应城市转型发展需要。
GDP减速转到治理大气污染上
据市发改委主任张建东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时,基于当时的发展环境条件判断,也为与十五、十一五时期年均12.1%、11.4%的GDP增速保持平稳衔接,提出了8%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这综合考虑了今后两年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条件的约束、调整转型的需要等。
同时,为落实中央关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和余地,调整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交通拥堵改善、绿色空间营造、民生福祉提高等方面上来,建议将本市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预期目标调整为7.5%左右。
2014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六项重点任务
◆着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抓好大气污染治理,自觉地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以创新驱动支撑发展,发挥中关村示范带动作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需求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区县功能定位推动差异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经济和重点区域发展水平
◆以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为契机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高标准做好峰会服务保障,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保障交通平稳顺畅,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以实事惠民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努力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专家预测
两位数的增长已维持不下去了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表示,目前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的结构问题、城镇化问题,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应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的反思。
2013年1月,北京以及整个华北地区出现严重雾霾,让我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认识到原来长期刚性的结构,那种靠投资拉动发展的态势、发展的方式是无法维持的,两位数的增长方式也无法维持下去。
增长目标降了但“含金量”增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表示,GDP7.5%的增速是政府在传递淡化GDP作为评价指标的信号。GDP减速的同时,应树立新的政绩考核标准,将民生的改善作为评价官员的重要尺子。
过去十几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力成本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现在需要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增长。以目前现状,经济增长的同时,环保、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必须取得重要进步。虽然目标降了,但“含金量”却增了。
经济放缓 将会有好的就业保障
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政府调低GDP增速,能看到其在环境污染、大气治理等问题上做出的努力。未来一年,北京经济内涵提升,结构优化,所以GDP增速不会太快,控制在7.5%上下比较科学。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比如人口剧增、环境破坏等,这样一来,百姓的实质性福利就会减少。
追求速度并不适合北京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放缓GDP增速可更好地研究深层次发展问题,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以西方国家为例,经济规模增加,GDP增速就放缓。对百姓来说,经济放缓将会有好的就业保障。财政经济速度放缓,单位GDP的税收增加,政府手中的钱也会增加,用于百姓身上、环境改善上的钱都会更多。
编辑部预测
GDP增速 2014年或可降至7.3%
根据2000年来北京GDP数据,《法制晚报》记者建立统计学(ARMA)模型预测2014年GDP走势。结果显示,2013年GDP将达2万亿元,2014年预计达2.2万亿元,综合物价指数,预计2014年GDP实际增长率或为7.3%。
同时记者发现,GDP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建模结果显示,生产总值每增加10亿元,就业人数增加0.2万人。经统计学方法计算,预计2014年GDP较2013年增加2318.1亿元,预计增加就业岗位46.48万个。即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增加就业岗位6.4万个。
到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占5.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则占19.2%,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则达到了75.6%,比上一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记者统计发现,从近十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看,第三产业人员数逐年上升,而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数则逐年下降。
本版文/记者 蒲长廷 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