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6家已获准进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开展业务的银行以及正在争取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银行而言,怎样的创新最具价值?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的观点是,比起产品先行先试以及监管创新,银行针对自贸试验区内的风险特征、客户特点以及政策环境,探索建立一套富有弹性的管理制度最有价值。
马立新是在昨日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五期“复旦大学自贸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所谓弹性,马立新表示指的是“可变性”,银行怎样面临错综复杂的风险和环境更有可变性,这需要银行建立一个因风险而变、因客户而变、因环境而变的制度。
马立新首先指出,自贸试验区内风险与中国境内区外全然不同,这需要银行根据自贸试验区内的风险特征针对性地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流程,用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富有弹性的管理要求去适应这些风险特征,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在自贸区就没有竞争力。
“自贸试验区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里面的利率、汇率会更自由,资本项目可兑换也更便利,自贸试验区里系统性的风险,或者说银行之间传递的风险可能要更大;而就非系统性风险而言,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的风险特征,自贸试验区里的情况和区外不一样。”马立新表示,由于自贸试验区具有跨境的特征,这使得银行反洗钱的责任更为重大,而在自贸试验区内有很多的贸易型企业,对银行而言,防范企业利用自贸区平台进行虚假贸易套利的风险压力更大。
马立新进一步指出,自贸试验区内的银行的管理流程、管理架构、产品也要针对自贸区内的客户特征进行调整。
“什么样的公司对自贸试验区最感兴趣?我觉得是带有跨境特征的企业会更加有兴趣。这里包括中资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走出去;包括外资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走进来;包括贸易型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为其跨境贸易业务服务;投资型公司,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促进跨境投融资;以及生产型企业,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去实现全球的业务资源配置。”马立新说。
马立新指出,银行不仅要契合客户需求研究推出跨境产品,结算、融资、资产管理、交易等银行传统的产品服务在进入自贸区后,流程、控制理念上也需要契合客户的需求去调整。
马立新最后强调,在各家银行力推资金、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大趋势之下,如果没有来自总行层面的资源统筹和整体支持,自贸试验区内机构很难有所作为。
录入编辑:薛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