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雅琼
“自贸区内,一开始的时候不大可能形成自身的很大的、很多的资本市场,而且未来长远来看恐怕也不会;它更多的还是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整个市场体系之间的资金流动、往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昨日在“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贸区就是一个离岸区域。
连平称,离岸区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金融风险区域,需要加以高度关注,不能轻视管理。而采取有限渗透的离岸金融模式,则有助于风险控制,也可以保证资本项可兑换等改革能够比较平稳地向前推进。
有限渗透的离岸金融模式
连平在发言中称,中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对融资有需求,且各地方政府依然对资金有非常强烈的要求,但未来货币政策一定是偏紧的,境内资金流入压力很大。
连平警示称,现在金融体系的风险正在积累,“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尽管他个人认为短期内既没有系统性风险的苗头,根本也不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风险,但仍要高度关注。“如果资本短期大规模流入,必定进一步吹大这个泡沫,使问题积累加速,甚至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苗头。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新的变量——离岸金融这一块很好地管理好。”连平说。
连平建议选择有限渗透的离岸金融模式。所谓有限,首先是对商业银行“内外”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其中涉及两条最重要的渠道,其一,总行和离岸分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出可以大于进,但进不能大于出。无论是一个季度、一个年度,还是每一天,都不应该是流进大于流出。流进大于流出,等于更多的资金上升总行,而总行拿了这些资金就可以运作,等于资金内流了。而商业银行资金内流都是短期的,不是直接投资,也不像一些长期股权投资,作为监管来说是最为忌讳的。
其二,所有离岸性质银行的资金运用要管住,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境外,但是不能运用到境内,只能运用到区内和境外。对于自贸区内的银行分支机构或新开的法人银行而言,流动性的获得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这些资金能够投放于境内,中间的差价就非常可观,必然导致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会考虑把资金更多地用到境内去。“从离岸设计来看,必须要把它管住。否则,这个窟窿就会很大,资金会大量流进来。”
区内区外双向改革
上海交大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也提出自贸区环境下金融创新及市场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
首先,自贸区内监控主体的协调和风险监测就是很大的挑战,市场主体本身的风险评估以及对这些新兴的市场,对内地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都是监管部门需要考量的。其次,金融是流动性的市场,如何在有限范围和经济体量内实现金融的自由化,又如何对区内外不同体制下的市场产生示范推广的作用?
而对后一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丁剑平教授有着自己的答案。即区内安装“减速器”降低金融要素“异常”流动;区外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主动改革金融体系。
“要推动地方政府改革,使区外各省市的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不要等着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来推动,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会出现欧元区的现象。”丁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