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3820工程解读:诞生于20年前的宏伟构想

2013年10月28日 19:27  人民网 

  编者按:1992年,为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倡议并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简称“3820”工程,对世纪之交的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诞生于20年前的宏伟构想——福州市“3820”工程系列解读之一

  朱毓松 刘复培

福州市委与市政府领导在研究城市发展规划福州市委与市政府领导在研究城市发展规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全国各地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福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巩固以往取得的成绩,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成为当时全市上下、海内外乡亲共同关注的问题。

  时代背景

  发展是第一要务。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到任后,他立即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开展调研,深入基层寻策问计,精心谋划发展蓝图。

  在1990年8月召开的中共福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市委确定了“一个重点、两条线、三个层次、四个突破”的对外开放基本思路。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以闽江口开发为重点;“两条线”就是在福马路、福厦路(福州段)沿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若干区域;“三个层次”就是形成开发区和闽江口投资区、老市区、郊县三个不同的层次;“四个突破”就是在兴办“三资”企业、技术引进、出口创汇和软硬环境建设四个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1992年3月,在福清现场会上,市委又提出了构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思路,推动福州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格局。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南方视察,之后发表了著名的谈话。谈话一经发表,坚定了全国上下抓好经济建设的决心。福州,这座当时尚在“南中国海区域‘后排就座’”的城市,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始提速。

  “当时,市领导认为福州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机遇来临时,必须抓住机遇腾飞。”时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现任福州市政策咨询研究会会长的赵汝棋回忆说。

  形成过程

  在1992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福州市代表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改变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我们处于‘后排就座’的状况。现在我们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做些深层次的探讨,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将达到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为此,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总指导,专门成立课题组开展福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此后半年,课题组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取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

  时为市委办县区科科员的黄开良回忆说,考察中,出行工具轮船、火车轮流换,一路虽然舟车劳顿,却也收获颇丰。“在北上南下的过程中,许多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都被融入到后来的战略设想中去,比如在上海,我们了解了如何构建大都市格局的经验;在广州,许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也都很有借鉴的价值。”

  同时,本着科学周密、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市对调研成果认真论证、集思广益,先后多次召开有市人大、市政协、民主党派有关方面负责人,省市理论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领导,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及基层同志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除了走出去取经外,我市还全面组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活动。1992年7月,我市在当时的《福州晚报》上开辟了“怎样赶上亚洲‘四小龙’”专栏,广泛发动市民参与讨论。

  几经商榷,我市出台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工程),并根据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精神,及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随后,这一战略设想在1992年11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依据这一战略设想,市政府进一步修订了《福州市“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并经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战略目标

  立足于福州自身特色优势,“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对世纪之交的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3820”工程提出: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提前实现小康水平;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提前实现小康水平;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用20年时间即到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3820”工程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把福州建成农业基础扎实、工业实力雄厚、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科技先进、教育发达、交通便捷,集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及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心于一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福州“3820”工程解读之二:跨越世纪的发展步伐

福州经济发展图参考福州经济发展图参考

    谋划于1992年之春,经半年时间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征求意见,“3820”工程的出台,为福州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成为福州人民期盼的跨世纪的宏伟工程。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迈出万里跋涉中的第一步。”《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中如是说。

  战略步骤——跨世纪的3个发展阶段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大潮,更赋予了“有福之州”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发展潜力。

  基于此,“3820”工程提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战略设想,才能使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伟的乐章。

  为实现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和目标,“3820”工程将福州今后20年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和二十一世纪前10年——

  第一阶段为促外向、增后劲发展阶段,主要是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到1995年人民生活提前实现小康;

  第二阶段为高起点、大跨度发展阶段,主要是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到2000年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

  第三阶段为持续发展、提高水平阶段,把福州建成科技型、综合型和多功能、高层次的现代化城市,到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投资示意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投资示意图

  战略布局——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

  明确了目标,“3820”工程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福州,根据求取的“真经”和摸出的自身“家底”,进一步科学规划了福州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

  按照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3820”工程提出:从福州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已经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出发,充分考虑福建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总体要求,形成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前导,以老市区为依托,以沿海县(市)区为南北两翼,以山区县为后卫,以闽江流域和闽东北地区为腹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格局,建成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并使之成为带动全市以至全省经济跳跃式前进、超常规发展的现代经济生长区。

  在修订《福州市“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时,我市进一步提出,坚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积极调整、改造和发展第一、二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化区域经济。

  “战略布局确定后,当时各级领导班子都以此为契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可行的实施措施,并加以落实。”作为曾经参与编制“3820”工程的成员,原市委政研室科长、现市港务局局长刘岩松说,现在回忆此事,还可以感受到当时各地干部群众一心抓发展的火热劲头,“正是一代代人有着这样的干劲,促成了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布局的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大格局也已基本形成”。

东山新苑保障房(俞松 摄)东山新苑保障房(俞松 摄)

  战略重点——每隔几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中说。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3820”工程明确了今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推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每隔几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拓宽开放领域,提高福州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各类投资区建设,着力培养新的经济生长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全面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增强福州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加强文化体育卫生工作,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把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我印象很深,当时市委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有条件发展的要先发展。‘3820’工程是跨世纪的工程,要紧紧抓住扩大开放、外资涌来的大好机遇,为21世纪福州的发展奠定基础。”原市委办县区科科员、现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开良说,福州这20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实现经济腾飞。

  凭借“3820”工程这一全市人民、社会各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战略设想的贯彻实施,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工作思路调研等,把“3820”工程提出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等细化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各地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之中,并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推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宏伟目标迈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记者 刘复培 朱毓松/文 俞松/摄)

  福州“3820”工程解读之三:20年,福州成就辉煌

    “3820”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未来的发展,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工程提出的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如今,福州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工程设定的战略目标顺利完成,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上个世纪90年代,“大型轮船只能停到福州北端的宁波港,再用汽车把货物运回来”。时任市委政研室科长、现任市港口管理局局长的刘岩松回忆道。

  如今,福州港已跳出闽江口向海港发展,形成以海港为主、河口港相配套的格局。福州港设计吞吐能力从原先的1000多万吨,激增到8900多万吨,为周边区域发展发挥了更大作用。

  “福州港口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的福州经济发展。”刘岩松感慨地说。

  “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福州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0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23.4亿元,年均增长15.8%,高出同期全国和全省的增速,先后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等。福州综合实力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137.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873.4亿元,并加快向江阴、罗源湾的“南北两翼”集聚。八大重点产业集群中,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3个产值已分别超过1000亿元,培育形成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186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1.8%。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53亿元,20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水产、畜禽、果蔬、食用菌以及茶叶、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福清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00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达45.5%,建成一批大型交易中心和现代城市综合体,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称号,海交会、年货会、住交会、车交会、家博会、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海上福州”建设扎实推进。从199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起,福州海洋经济蓬勃兴起。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1539.5亿元,占全市地区经济总量比重达到41.2%,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比重达到29%。基本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和船舶修造业等海洋主导产业。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培育形成了三坊七巷、船政文化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三大旅游蓬勃发展,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都”,三坊七巷名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之首,正在倾力打造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16.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国内游客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年来,福州“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实现大跨越。随着城乡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多的市民分享着城市逐渐变大、变新、变绿、变畅、变美的发展成果。

  福州在变大。20年来,福州重点建设了金山新区、鼓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等,当前正在高强度、快速度推进马尾新城建设,推动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新市区建设。全市建成区面积从1990年的48.8平方公里拓展至2010年的220平方公里。

  福州在变新。上个世纪90年代起,福州通过“以路带房、以房带路、路房并举”,持续推动了500多片棚屋区改造,一大批群众搬离了旧屋区、住进了单元房。有序推进了三坊七巷、屏山镇海楼、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改造、修复、开发,“两山两塔两街区”的特色文化景观逐渐形成。

  福州在变畅。20年来,福州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27公里,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覆盖我市所有县(市)区,基本形成了以福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4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不断优化,相继建成湾边大桥、鼓山大桥、淮安大桥等15座过江桥梁。地铁1号线全线动建,福州即将迈入地铁时代。

  福州在变美。福州按照城市宜居标准,先后建成了长达12公里的市区闽江两岸以及西湖周边、五一路等一批关键节点、标志性建筑灯光夜景工程,打造了夜游闽江福州旅游新名片。对市区二环路、华林路等48条主次干道2566幢楼体开展了立面景观整治、电力缆化下地工作,城市形象大为改观。投资70亿元开展主城区75条内河整治。

  福州在变绿。福州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建成闽江南北沿江大道“滨江绿色风景线”、环西湖左海步行道和金山公园、劳动者公园、新儿童公园和新动物园等。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绿地率4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

  谈到县乡的变化,时任市委办县区科科员,现任永泰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阮文光形象地从“路”谈起了永泰县的变化。由于受路的限制,永泰漂亮的山水景观“藏在深山人未识”,随着道路建设的加快,永泰青云山、赤壁等景区相继建成,“撩开面纱惊八闽”,仅仅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就吸引了20万人次前往旅游。“永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起了重要作用。”阮文光说。

  随着各县(市)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福州的县域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52.83%提高到2010年的61.95%。2800多项重点示范项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20年来,福州市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福州经济已逐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在农村改革方面,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行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等,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在企业改革方面,对5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方面,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商业业态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调整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65项,总减幅达60.5%。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五大险种为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1994年,福州首创一年一度的国际招商月活动,1999年又将其拓展为“海交会”,依托这一载体,引进落地了一大批外资项目,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9408家,在榕投资或建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7家。特别是去年以来,央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成果显著,共对接566项、总投资7666亿元。20年来,全市经核准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含境外机构)共217家,全市在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60家,创办发展了官办、侨办、民办的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8个。相继开展了闽东北五地市、闽浙赣皖协作市经济协作,以及与宁德、莆田的山海协作,积极推动与海西城市群交流合作等,加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配套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

  以侨引资卓有成效,发挥300万福州海外乡亲的作用,开创性地实行“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侨资企业成为福州市外商投资的主体,全市共有侨资企业2000多家,侨资占外资总额的70%。全市接受海外侨胞捐赠公益事业总额超过31亿元,有29人捐赠兴办公益事业分别超1000万元人民币。

  榕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经贸合作方面,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042项(含第三地投资),约占海外投资企业总数的32.33%。率先实行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实现了台湾农副产品零关税直航登陆销售,大陆唯一的涉台商品原产地管理机构——海关总署福州原产地管理办公室落户福州。设立了台商投资区并扩区到罗源湾南北两岸。在“三通”直航方面,率先开展了福州港与高雄港海上直航试点,率先形成“两马先行”的格局,率先实现与澎湖海上货运直航。福州成为两岸客运包机直航点,福州港、松下港成为两岸海上直航港口,福州邮政局成为两岸邮件封发局。率先实现了大陆居民经马祖赴台旅游。在民间往来交流方面,相继实现了为台胞办理落地办证、签证手续并授权颁发五年期台胞证,累计来榕台胞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实现福州与台北县对口交流,举办了十届“两马”同春闹元宵,福州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交流交往中的前沿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福州日报记者 朱毓松 刘复培/文 俞松/摄)

  “3820”工程解读之四:20年,福州发展亮点纷呈

  辛勤创业二十载,跨越崛起看今朝。“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福州在取得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市民的幸福是简单的幸福。20年来,为民办实事项目逐件落实,广大市民共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时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主任黄维国说。

  “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福州坚持以人为本,公共资源、新增财力、工作力量向民生公共事业倾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这一工程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就学、就业、就医等事关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项社会事业也有长足进展。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学有所教”目标,福州在全省农村地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围绕“病有所医”目标,福州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康复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福州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闽剧、软木画、评话、伬艺、十番音乐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闽剧《红豆缘》、电视剧《冰心》等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比赛大奖。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福州稳步提高居民保障水平,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农村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市累计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2万套、800多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棚屋区)改造2050万平方米。

  ——惠民实事全民共享。“3820”工程实施以来,福州始终坚持每年遴选出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10至20件实事,这些办实事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公共交通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400余件3000余项。

  ——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高。省会城市社会秩序持续安定稳定,2011年全市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4.7%。突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集中开展市县联合大接访活动,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12345便民服务台开通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诉求66万件。

  支撑保障坚强有力

  “‘3820’工程形成过程中,我市形成了良好的调查研究的严谨工作作风。20年来,这种工作作风的延续,为我市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时任市委办经济科副科长、现任市政协文史和学宣委主任戚信总如是说。

  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作风,使“3820”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组织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全市人民多年不懈的努力,2011年,福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最高荣誉,“感动福州”十大人物评选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创建活动蓬勃开展。1990年以来,福州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福州注重发挥中心组学习、调研、决策“三位一体”的功能作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福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民主推荐、全委会票决、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选人用人机制,有效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得到中央和省里的肯定和推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和单独组建率均达100%。

  机关作风更加务实。增强勤政廉政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基层服务。形成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办事讲时效、重实效在各级机关中蔚然成风。弘扬了“滴水穿石”的干劲韧劲,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推动工作落实和目标实现。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工作挂钩联系、现场办公、接访群众和老干部、党外人士季谈会、工作思路调研等制度。

  区域发展亮点纷呈

  20年来,全市各县(市)区认真贯彻“3820”工程战略设想,准确把握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特色经济,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迅速成长起了一批拉动经济飞跃发展的“小老虎”,区域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鼓楼区大力建设八闽首善之区。20年来,鼓楼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福州软件园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广受好评。区内有税收超千万元楼宇79座,成为全市及至全省最重要的总部经济聚集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

  台江区加快建设福州“金外滩”。20年来,台江区充分发挥商贸和滨江两大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加快形成“海峡现代金融中心、省会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化电子商务基地、闽江文化旅游、国家历史文化名街”五大品牌,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臻完善。

  仓山区着力打造“琼花玉岛”。20年来,仓山区不断推进新区建设,目前正加快开发建设三江口组团和海峡奥体中心及其周边地块。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改善民生。

  晋安区大力推进魅力鼓岭、都市新区建设。20年来,晋安区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新路。着力推进福兴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打造“智能化产业园区”。鼓岭旅游度假区和桂湖温泉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马尾区加快提升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来,马尾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高起点编制了马尾新城规划,加快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福清市凭借侨乡优势,加快建设港口新城。20年来,福清市新添了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福清出口加工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国家级园区和江阴、龙田省级经济开发区。江阴、元洪两大港区建成和在建的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12个,江阴港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

  长乐市积极打造滨海生态城市。20年来,长乐市形成了以纺织、钢铁两大产业为支柱,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文化创意、电子信息、临港物流、滨海旅游、商贸酒店等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

  闽侯县继续巩固全省唯一“三优县”成果。20年来,闽侯县培育形成了汽车制造、机电、工艺创意、建材、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先后创办了青口投资区、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州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工业园区。

  连江县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强县。20年来,海洋经济、商贸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可门经济开发区、贵安温泉旅游区、连江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投资平台,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罗源县加快建设滨海新城。20年来,罗源县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冶金建材、轻工食品、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五大产业集群,有力带动县域经济强劲发展。食用菌、茶叶、畜牧、竹木、果蔬、渔业六大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提升。

  闽清县积极打造“东南瓷都”。20年来,闽清县初步形成了陶瓷为主,工艺品、钢铁、机械制造、钟表、食品等多元产业发展格局,被评为“东南瓷都”、全国“陶瓷生产基地县”。旅游业蓬勃发展,“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永泰县努力建设福州“后花园”。20年来,永泰县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温泉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建筑之乡、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努力打造极具特色和魅力的山水温泉旅游城市。形成食品加工、工艺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纺织服装等产业体系。

  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海西“新特区”。20年来,平潭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目前正全面推进海峡大桥复桥、第二通道、环岛公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低碳、生态、智慧、开放”原则,突出对台,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高端低耗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由两岸共同经营的“海峡号”平潭至台中直航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逐渐成为两岸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

  “3820”工程铸就了福州的辉煌,也蓄积了榕城科学发展的强大势能。2010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省委书记孙春兰等陪同下,踏上了他所熟悉的这片热土——福州。考察期间,看到福州发生的巨大变化,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好消息,习近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寄予厚望:“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福州话说‘七遛八遛,不离福州’,说明福州是个好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幸福指数高。我为福州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而期盼和祝福,衷心祝福福州明天更美好!”

  “谁将声震天下,必令世人瞩目。”福州的新征程让人期待!

  (福州日报记者 刘复培 朱毓松/文 俞松/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