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资本的狂欢?
许多人把此次自贸区的意义与深圳的开放相提并论,它们都如此重要,以至于都被看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文|张亚雄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于9月29日正式挂牌。与其说这是克强经济的一次“大手笔”,不如说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到现在不得不下的一步棋。
许多人把此次自贸区的意义与深圳的开放相提并论,它们都如此重要,以至于都被看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吹响了里程碑式的号角。因为中国经济的进步历来是通过开放来实现的,比如深圳,比如WTO。但是在TPP、TTIP“不带中国玩”的威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再进步遇到了难题。
自贸区就是在这样一种纠结的背景下设立的,很多人期盼它能解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二次入世”或者“二次改革开放”的理想。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部合伙人汪颍表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名字本身就明确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该项目不仅是加快上海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大举动,也是中国全国性改革和“开放”政策的一部分。
话很含蓄,但充分表达出,自贸区是国字打头,不仅仅是上海的自贸区,它必须成为全国的试验田。
试验田的目标已经清晰:“可复制、可推广”,这就意味着一旦成功,它将带领中国走向又一次全新的改革开放之路。
认识自贸区
与国际上已经实践多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自贸区(FTA)不同,上海自贸区(FTZ)只能称得上是一块小小的试验田,这与它的名称相符。
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是欧盟,以及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结成的北美自贸区。上海28平方公里的地域,只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开了一个窗口。
这个窗口形成了“境内海外”,货物从这里进出海外不需要缴纳关税,这一点与保税区的功能一脉相承;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外资享有大量投资便利,而境内的企业,也会因为外资企业的涌入,而拥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便利。
更受期待的是金融管理体制在此窗口中的创新运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一场巨大的实验。
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虽然大,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在自贸区,可建立一个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同时,也可进行热钱涌入的压力测试。
谁为之疯狂?
克强经济将改革重点首站放在上海,上海的疯狂首先从股市开始。与自贸区相关的概念股,涉及房产、金融、交通运输、基建等数个行业的十几只股票一路狂飙,又随着理性重重跌下,在新浪财经的一次近三千人参与的调查中,更多人认为未来自贸区概念股仍有上升空间。
在本刊记者亲历自贸区挂牌前后的上海,对管委会现场以及一系列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不管是银行还是企业,对自贸区的概念都兴奋不已。但是深入探讨起来,前方似乎又迷雾一团。9月27日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划出了一个大的框架,但是细则的出台还得经由漫漫长路。
银行的反应大不相同。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利用庆典活动高调亮相,表达对自贸区的期待,而渣打银行[微博]则谨言慎行,只说“密切关注”。首批入驻的八家中资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及上海银行)和两家外资银行(花旗与星展银行),却纷纷如同自贸区挂牌仪式一样低调并保持了沉默。
对众多的企业而言,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有实力的如正大集团、盛大、上海汽车、东方网、东方明珠、太平洋保险[微博]、大众保险等25家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企业已经获准入驻,如果加上10家银行和交银金融租赁,36个机构早早成功布局。没能抓住第一波机遇的企业则涌向服务大厅咨询。
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在10月1日这个国家法定假日并未放假,而是安排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解答企业的咨询。自贸区成立以来,每天的官方网站访问人数达1.4万。
在自贸区举起的大旗下,已经聚集起了人们热切的期望。
还须冷静思考
不管是在综合服务大厅现场来咨询的企业,还是记者外围采访到的企业家,对于自贸区这个概念热情有余,理解却不足。大多数企业期盼的是“有什么优惠政策?”
而这正是上海市政府从上到下一再强调澄清的:“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
此前一度盛传的15%税收优惠,“对注册在区内符合条件的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企业,参照技术先进性服务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未出现在公布的总体方案中。
曾热议的金融改革,也只是定下了“先行先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根据业内人士分析,距离细则出台并落实实施,可能要在三至五年之后。
细读总体方案,几乎没有提及可能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而以大量篇幅阐述政府减少审批、改进监管模式的设想。
在挂牌当天的自贸区情况说明会上,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尹宗华详细解读《总体方案》五大任务,首要任务,即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积极探索建立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国际贸易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之前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改革只排在倒数第二位。
总体方案中“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的措辞,也暗示着上海自贸区的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先资产(贷款),后负债(存款),以尽力控制自贸区内外的套利行为。鉴于央行在今年7月已取消了对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国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上海自贸区至少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太多突破。
负面清单
本次自贸区关注焦点之一是负面清单。
所谓负面清单(Negative List),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其中要列明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目前国际上有70多个国家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投资协定谈判。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尹宗华在29日的说明会上称,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务部和上海市在研拟方案之初,就明确要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作为自贸区的关键内容。
清单已经在上海市政府网站上公布。清单涉及16个行业门类。在金融领域中,外资的投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仍受限制。
负面清单列明了在自贸区对外商投资项目和设立外资企业采取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准入措施,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台、港、澳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投资参照负面清单执行。
目前公布的只是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未来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这也说明市场将有优化自身的施展空间。
已有哪些政策支持?
证监会、银监会等部委自29日自贸区挂牌以来,相继公布了支持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以表达几个部委支持自贸区发展的态度。
证监会的具体措施包括:拟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自贸区内筹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推进国际原油期货平台筹建工作;支持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照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所进行投资和交易;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可按规定在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立非居民个人境内投资专户,开展境内证券期货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等。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措施包括:支持中资银行入区发展;支持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支持区内开展离岸业务;简化准入方式;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而保监会的表态是支持在自贸区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
文化部29日公布工作细则为:允许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为上海市提供服务;允许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经营的娱乐场所;允许外资企业在试验区内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
海关总署公布的措施有:改“先报关、后入区”为“先入区,再报关”;采取企业“分批送货,集中报关”并自行运输模式;支持扩大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品种、企业和范围,拓展进出口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在提供税收担保情况下开展区外保税展示交易;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对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区外的货物,实施选择性征税政策;维护保障贸易秩序;打击走私犯罪。
此外,质检总局、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委办也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支持自贸区发展的具体措施。
各部门纷纷表态支持自贸区的发展,希望正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揭牌仪式上所说,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建设起来一个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如何看待自贸区?
专家观点集锦
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
会长保育钧:
如何解决自贸区内的套利活动是考验政府的关键点
自贸区最重要的首推金融改革。特别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即放开最后的资本项目的兑换限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放开自由兑换,必然要求自贸区内实行汇率自由浮动,这样有利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价格发现。但一旦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自贸区不仅将形成贸易、投资方面的“境内关外”,在金融层面也将真正形成“境外关外”,形成人民币离岸市场。两种汇率的差价会形成资本的套利冲动,对金融系统风险管理带来更多挑战。这是考验中央政府和上海政府的关键点。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不要对自贸区的金融领域寄予过多期待
外界对于自贸区的期待不要过多地放在金融领域,而应该有更广的范围。金融只是一个服务业,当服务贸易和投资遇到什么样的金融障碍之时,我们就应该扫除什么样的障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金融改革要到位
自贸区内首重的是贸易投资,但是贸易投资离不开金融,如果金融这方面不做改革,不做相应的跟国际接轨的推动,这个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就是一句空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上海自贸区谨防制度套利
对于热情追捧“改革红利”之类概念的行为,我们有必要保持一分冷静。须知,最喜欢爆炒这些概念的多数是房地产、金融等资产市场的玩家,因为他们能够身不动影不摇地从“制度套利”中大发横财,所以他们特别热衷于制度的“改革”;实体经济部门的实干者们最需要的则是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不是高频率的折腾,而一个大国的安身立命之本只能是实体经济,不是资产游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
上海自贸区应当定位于纽约型
上海的城市定位应更接近纽约类型,即一座拥有巨大经济影响力的城市,成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以金融中心为例,上海已有历史积累。解放前,大批外资银行就进驻上海,上海已类似于自由港形态。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金融发展起步也早,浦东陆家嘴已成为央行主要机构、国际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驻扎地。因此,上海应该像纽约那样是全方位的金融中心,特别是未来要掌握商品定价话语权。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
资金流出不用怕
自贸区不是一个温室,未来在这里可能会碰到全球一流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以及财富管理公司,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在这里只有赢得竞争才有生存的机会。自贸区如果执行的是TPP标准,那对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中间,即使有资金流出中国,它们还会回来,因为中国有增长,可以赚到钱。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微博]:
上海自贸区不会取代香港
上海自贸区跟香港是有分工的,投资了上海自贸区,持有的是人民币的资产,那么怎样规避人民币的汇率?这个对冲工作可能主要是在香港,因此上海自贸区不会取代香港,反而会使香港更具竞争力。上海自贸区的特点是开放,是向外,而香港的未来增加竞争力是向内,香港必须要跟珠三角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充分分享国内经济改革成功的红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微博]:
自贸区的红利是制度性红利
自贸区内涵要比保税区更丰富,现在红利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优惠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最先得益的应该是金融行业,咨询、法律等服务行业的机会不断增加,当然也不排除人才集聚会带来房地产业、零售行业的繁荣。要素市场的开放所推动的上海国际大都市形成将会给中国高端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