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由于有效申请人数不足,以及周边交通和生活配套的匮乏,上海不少经适房面临被闲置的尴尬处境。
三林保障房基地是上海重点建设的大型保障房社区。4月16日晚8点,记者在和炯路、和融路的三林2号和3号保障房基地看到,已经建好的十几幢高楼,在本应灯火通明的夜晚却是黑乎乎的一片。其中,三林2号基地的10号至13号楼,几百套房子只有十几户零星亮着灯。
“这里建成已经快两年了,虽然陆续有人入住,但人数并不多。现在一半以上的房子是空置的;有的根本没人选,有的是选完后很长时间也不见有人住。”负责三林2号基地的三杨物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而三林社区并非孤例,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上海航头、顾村等保障房社区也有大量房屋处于空置状态。
经适房被闲置的背后
一位在地铁8号线芦恒路站附近等客的司机告诉记者,附近基本没有什么商业配套,每天晚上,三林保障房基地周边“人烟稀少”,连正规的出租车都很少到这里。
尽管已建好的不少房屋长期空置,但在三林2号基地的附近,另一个保障房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另一个大型保障房社区航头保障房基地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晚上这么多楼里没有几户真正亮着灯。地方还是太偏了,虽然地铁16号线计划修到这里,但估计要到2015年才能通车;如果仅靠公交,从这里到市区上班实在是太远。加上周边基本的生活配套过于缺乏,很多人来看完房后都直摇头。”
与三林、航头基地相比,顾村保障房基地的人气稍旺一些。记者在宝山顾村丹徒路的保障房基地看到,有不少房屋正在装修。据该小区物业人员介绍,目前真正入住的只有一半左右。
“我们开发的时间比其它基地要早几年,周边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配套;另外我们的房型也比其它几个基地要好,面积要大,所以顾村基地选房的人也比其它基地要多。”上述顾村基地物业人员说。
上海保障房空置的背后,凸显出有效申请人数不足的难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建发告诉记者,真正符合上海经适房购买条件的人数并不多,有户籍、人均面积、财产、收入等标准。民政、公安、街道和区政府要对申请人的申请资质逐一进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的人才能购买经适房。
目前,一套一居户型的经适房总价在50万元左右,而按上海去年3人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600元以下、人均5万元财产的政策规定,对符合这些申请条件的人群来说,仍然很难买得起。
“收入稍高一些的,又超过了市政府的标准。这中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设定了收入上限标准,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购买力。这就使真正有购买力的人群被大范围地缩小了。”复旦大学地产运营研究所所长蔡为民表示。
而上海市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为解决有效申请人数不足,自今年5月1日起,上海保障住房将实行新的分配政策,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按照最新的经适房政策,人均月收入和人均财产的准入上限将被放宽至2100元及8万元。
“市里把财产和收入标准上调,将使更多的人可以申请购买到经适房。这次受益面最大的将是沪籍的两口及三口之家。”杨浦区住房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开发商的烦恼
2012年上海保障性住房的总体目标为新开工和筹措为16.7万套,而今年只有10.5万套。也就是说,上海今年将保障房建设量下调了三分之一左右。
“很多房企建设保障房的‘后劲’不足。”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专家告诉记者。
顾建发指出,由于之前购买经适房的人群被限制得太严,使开发商面临资金无法及时回笼的压力。
“保障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但资金投进后也要收得回来。如果购买人群数量太小,承建保障房国企的资金周转也将遇到困难。”顾建发表示,保障房是包括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适房和动迁安置房在内的一个体系。虽然上海在松江、浦东和杨浦等区域有少量的公租房,但投资较大的一块仍是经适房。由于经适房卖掉后就可以回收资金,有利于缓解区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开发商的资金回笼压力。
上海一家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向记者透露,虽然土地出让金可以缓交,但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却需要由开发商进行垫付,再加上利息和各种成本,如果卖不出去,开发商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的房子在销售的时候还没有办好大产权证,因为这时候一些楼盘土地出让金可能还没有付清。区和镇政府没有在楼盘上投入太多资金,只是做好道路等基本配套。”城投置地销售部人士告诉记者。
“保障房也不像商业项目那样能获得很多土地收益,所以区镇这一级政府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并不太高。”上述房企人士表示。
而此次上海市政府放宽保障房准入门槛,也让部分开发商“松了一口气”。
“申请的人数多了,更多的经适房才能卖出去,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的同时,我们的资金压力也会相应减轻些。”上海农工商房地产公司一位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