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西部各省市万亿投资计划频出 加速工业化进程

2012年11月15日 01:40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升 陶杏芳

  甘肃省兰州市于日前推出万亿投资计划,兰州未来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将达57.57%。

  “这次投资金额非常大,对兰州来说前所未有。”11月13日,兰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牛铮超对本报记者说,这是兰州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重要举措,将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此前的8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多名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新形势下,西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步伐将加速推进。

  万亿投资

  据兰州市下发的《关于扩大投资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十二五”末,兰州总计安排投资项目1275个,其中重大项目790个,投资9500.73亿元;一般项目485个,投资582.95亿元,涉及新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旧城改造等八个方面。

  交通建设是此次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点。围绕提升兰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这一目的,兰州市安排投资项目168个,总投资额2060.8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五分之一。其中重大项目123个,投资2042.71亿元,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兰州西客站、宝兰客专等。

  “国家对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不够。要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必然要交通先行,兰州在交通建设上下大工夫成为必然,其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牛铮超说。

  除交通建设外,兰州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安排投资项目156个,总投资693.57亿元。

  此外,为了筑巢引凤,改善甘肃局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兰州共安排了相关投资项目达89个,计划总投资达397.84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4个,投资138.05亿元,包括兰州新区生态屏障建设、兰州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重点江河支流治理工程与城区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十大”工程等。

  根据牛铮超近期对兰州所做的工业化水平的调查,兰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是西部地区少有的进入此阶段的城市之一。

  他认为,万亿投资计划的落实将有力促进兰州经济的发展。

  重庆东金高级投资顾问兼投资经理关礼亦表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其形成的集聚辐射带效应,将会带动全省,乃至整个西北内陆腹地加快发展。

  西部机遇

  不仅仅是兰州。新形势下,西部各省市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万亿投资计划频出。

  根据重庆8月份发布的未来三年工业经济振兴计划,重庆工业拟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0月份,贵州省委会发布《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拟投资3万亿元,重点打造数百个重点旅游项目。

  除了稳增长的需要,牛铮超认为,西部城市投资加大还释放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另一个信号。

  牛铮超称,一直以来,为了保障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除了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而近期,国家对于西部经济的重视和扶持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继地处中国西部的兰州新区被确立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国家发改委于今年9月份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提出将有针对性地给予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一揽子支持政策。

  基于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于近期撰文指出,中国十八大后将加速向西部开放。

  “西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成玉对本报记者说,当前阶段,在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后工业化、中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同时,西部地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开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习近平李克强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 体育赵鹏头槌王大雷失误丢球 国足1-1新西兰
  • 娱乐姚晨曹郁机场被拍 婚讯曝光新西兰办婚礼
  • 财经日本专家算账:砸辆丰田损失中国要占6成
  • 科技三星高管称不会效仿HTC与苹果和解
  • 博客“张贤亮包养情人”真相 吉林大雪(图)
  • 读书解放战争:中共五虎上将所辖兵力大排行
  • 教育高富帅研究生入伍参军(图)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丈夫月薪3千妻子全职称幸福无关钱
  • 陈岳峰: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回顾
  • 白明:从320个字读出的对外开放新高度
  • 艾诚:美国大量印钞让中国赚钱
  • 辜胜阻:十八大报告经济发展新亮点
  • 陶冬:日本拖不过第三个失落的十年
  • 黄鸣:揭黑打假是搞烂行业?
  • 老股民:中国会不会无限期推迟巴三新政
  • 如松:楼市再大涨会引发出口企业大倒闭
  • 刘远举:照顾偏才让中国考试制度更不公平
  • 于晓华:墨西哥教训对中国未来十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