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8日电 (记者 刘巍巍)日前,江苏省太仓市数千辆汽车加油后出现异常,再度将汽油质量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实际上,“问题汽油”并非第一次出现,近年来频繁曝光的汽 油“质量门”引发越来越多公众思考。“问题汽油”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新华社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江苏太仓数千辆汽车加油后“患病” 中石油方面只赔钱不认错
4月24日至28日期间,众多在江苏省太仓市中石油昆太路金华加油站和柳园路富豪加油站加93号汽油的车主发现,车辆出现加油熄火、排气管生 锈、流出不明液体等异常情况。太仓多家4S店和汽修厂接收了众多这类“问题车辆”,龙腾汽修公司张力军检测后认为是“油质太差”,油里面可能有酸性物质, 对发动机产生一定影响。
记者了解到,金华、富豪两家加油站同属上海燕浦石油工贸公司油品零售中心,经营中国石油下属各类汽油产品。事件发生后,百余名愤怒的车主围堵了加油站。4月29日当地工商部门将汽油样品封存后,送往国家认证的太仓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检测。
目前,中石油江苏公司对此采取的态度是:只赔钱,不认错。在坚称油没有发现问题的同时,其发言人刘桂斌称:“为缓解目前的情况,我们决定一次性 给4月24日至28日在昆太路金华加油站和柳园路富豪加油加了93号汽油的车主每位3500元补助,如果车主还有其他要求还可以沟通。”中石油一位不愿透 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根据粗略估算,涉事车在三四千辆。
受害车主陈先生认为:“他们现在这样处理,其实是默认油有问题,但直面问题真的那么难么?”
中石油江苏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称,国家规定油品检测有18项指标,“但汽油成分复杂,这18类指标以外的物质是否合格,就说不清楚了”。
汽油“质量门”背后的利益黑洞
太仓事件并非“两桶油”首度因质量问题“中招”。今年2月,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群发汽车“打火困难、怠速抖动、加油熄火”等异常现象,如此大面积的不同车型车辆“趴窝”,被疑与汽油质量有关。去年,浙江、湖南等地也曾出现因油品质量导致的汽车故障问题。
与太仓事件相同的是,“两桶油”一直否认自家汽油存在问题。2月份,中石化方面针对93号汽油颜色差异问题称:颜色深浅不是影响汽油质量的根本 标准,对燃烧效果以及发动机和汽油喷嘴没有任何影响,同时称云南等三地均无质量方面的有效投诉。同样在2月份,中石油要求销售公司暂停从社会单位“外采” 汽油,以示提高成品油质量的决心。
记者在江苏省多家加油站暗访了解到,当前,一些加油站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通过非正当渠道采购不合格油品的现象。南京市江宁区一位加油站工作人 员透露,小“地炼”、民营炼油厂的产品质量虽达不到国家成品油标准,但与中石化、中石油批发给加油站的价格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于是个别加油站不惜铤而走 险。
此外,还有部分加油站采购化工原料用油,与成品油掺杂勾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些油也能让汽车跑起来,但车子出现质量问题就不奇怪了。” 金陵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表示,这种偷梁换柱手法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税款为例,国家规定成品油每吨交税800元,化工原料用油则不用交 税,仅这一项,成本就相差巨大。”
“问题油”死结如何解?
近年来,在油价折磨着消费者神经的同时,油品同样让公众感到揪心。对比历次事件不难发现,鲜见政府部门的强力介入,油品质量检测结果大多不了了之。“问题油”是否存在,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记者了解到,油品和汽车的生产、销售、流通涉及商务、工信、质检、工商、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下,某些监督职责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有效发挥,甚至个别机构形同虚设。
据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处处长王磊瑞介绍,以质检为例,他们只对油品生产环节行使监督权,包括对全省7家炼厂和40多家油库的监管、对加油 站内加油机的核准等。“加油机是否缺斤短两归我们管,但加油机中所加的油是不是合格,属于销售领域,不在质检职权范围内”。对汽车的管理同样如此,不少车 主表示,一旦出现纠纷,他们往往车厂、4S店、消协几头跑,金陵石化一位负责人坦言,出现车和油的问题,“别说消费者,连我们都不知道该找谁”。
为此,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当前油品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亟待采取有效监控措施,完善成品油质量监测监管体系,严把油品入口关。同时,执行加油站油品质量“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油品弄虚作假,必须立即关停。
此外,建立综合性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势在必行。经验表明,多头管理往往滋生监管盲区的产生。一些专家认为,车和油的问题很难完全剥离开来,当 前宜整合商务、工信、质检、工商等力量,搭建起综合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一旦产生纠纷,即启动科学的应急预案,从油品取样、封装、到油品和车辆的检测,建 立一整套规范流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