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舆情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 10:20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官方信息发布应慎重选择发布平台,避免因渠道错位而使信息不能有效到达目标受众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舆情事业部

  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正式爆出16天后,2月1日,河池市长何辛幸向公众道歉:“近日来,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严重影响沿江群众特别是柳州等下游群众的生活生产。对此,我谨代表河池市人民政府诚恳接受社会公众的批评,并向龙江下游群众和社会公众表示最真诚的道歉!”他在河池市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说完这番话,深深地鞠了一躬。

  有媒体用“肇事者河池市沉默、受害者柳州市委屈”来评论污染事件发生后,两地政府的处理态度。对此,河池方面感到有些委屈。而受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影响,被称为“龙城”的广西柳州市在龙年春节期间成为网络关注度最高的城市。在广西调动全省力量阻击镉污染的同时,柳州市政府发布的信息,却被淹没在漫天的传言当中,让公众难辨真伪,柳州也成为这场舆情危机中信息流动不对等的“受害者”。

  不对等舆论平台的较量

  “如果你发布的消息、你说的话都没有被人看到、没有被人听到,还怎么让人相信你做了工作?”电话采访中,在得到不泄露自己姓名的承诺后,柳州市应急指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开始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抱怨:“有些网站是唯恐天下不乱,标题起的是耸人听闻。”

  柳州市相关部门认为自己很受伤,明明是在积极应对危机,却被无端指责。而导致这一后果的,是危机应对中信息流动的不对等性。

  门户新闻网站和地方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你会点击哪一个?你会相信谁?

  即便是抛却地方网站覆盖受众群的区域性特征,假设两者处于对等的位置,可能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点击门户网站,当他们了解到信息后,不会想到再去地方官网看一看。更有甚者,公众只是匆匆扫一下标题,而根本不会去点开链接仔细查看正文内容。

  事故发生后“静默”一说,让柳州感到很受伤。

  1月30日晚,网易、腾讯等网站在首页显要位置发布消息《广西龙江河水遭受镉污染柳州18号获知后未发布》,此消息被众多网站迅速转载。同时,《柳州官方得知镉污染后静默数天被指失职》等类似新闻标题也占据了诸多网站的显眼位置。这些消息点开一看,绝大部分是1月30日晚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的《广西:阻击镉污染》实录文本。

  在央视节目中,出现了这样几个关键时间点:在1月15号出现了死鱼的现象……1月18号广西河池市通报发生金属污染事件……26号开始,龙江与榕江交叉口处出现污染,由此污染物进入柳江系统……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节目中说:“另外让我们会感到一点点不解的,就是这个消息最早1月15号传出来了,18号的时候通知了柳州,但是在除夕、初一的时候,恰恰是有关方面的信息一个静默期,我不知道是不是考虑让老百姓过一个年。”

  这句话成了众多网站编辑起新闻标题的注脚。虽有1月30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柳州以信息公开应对市民抢水风波》作“正面引导”在前,但此新闻发表时除一些网站的二级频道转载外,并未放在网站首页突出位置,很快被淹没在浩瀚的新闻信息里。

  1月31日下午5时许,柳州市政府官方网站、柳州日报社主办的柳州新闻网发布《柳州市应急指挥部信息发布组关于“龙江河水遭污染信息发布不及时”的回应》(以下简称《回应》)称:18日下午5时,柳州市委宣传部邀请相关新闻媒体集体采访了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具体了解龙江镉污染事件对柳江河的影响情况。当晚,柳州电视台、柳州电台及时播出了消息,同时在柳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柳州新闻网及柳州广播电视网进行了信息发布。

  《柳州日报》则以记者采写新闻的形式,在柳州新闻网发布消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柳州市应对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获好评》,称河池市龙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来,“第一时间”的观念始终贯穿事件应对处置的信息发布。但此时,诸多网站的重点新闻位置早已被《24名中国工人在埃及遭到当地游牧部族绑架》等新闻占据,柳州否认延迟公布镉污染消息的新闻则再次被淹没,与之相关的焦点已转向《柳州人民医院被指隐瞒镉中毒回应称误会》等。

  官方发布遭遇“小道消息”

  在全国各地网友热议柳州市“静默”的同时,“小道消息”也在柳州当地普通百姓中开始流传。广西柳州市民秦天发给本报记者传来一张1月25日贴在自己小区的一则紧急通知,通知用普通A4纸打印,下面隐约看到盖着居委会的章。通知称:“各位居民,接上级通知,今天晚上或是明天开始全市停水,请大家做好2至3天的蓄水准备,望各位居民相互转告。另:所有经营食物及饮用水的单位或个人在停水期间不得擅自提价,如有涨价行为,一经查实将由有关部门处予拾万元重罚。”

  “有的小区贴得比我们更早,还有传言说停水10多天呢。”秦天发说,大年初二下午,就有不少人去超市抢购矿泉水,小区边上的超市很快卖完了。初二晚上,像联华、南城、大润发及中石化各加油站连锁店内,只要是开门的,几乎都发生抢购现象。

  在1月28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柳州市应急指挥部对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进行了澄清:截至目前市政府从未发布停水公告。中共柳州市委书记陈刚承诺,绝不向市民提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只要水龙头有水流出,饮用绝对安全。

  柳州相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比较模糊且有限的信息,可能让流言有了滋生的空间。记者查看《柳州日报》电子版发现,该报1月19日报道《龙江宜州河段轻微污染》,全文共418字,报道称“柳江干流未受到污染,柳江县柳城县沿岸居民两天内暂不直接饮用河水。”“昨日凌晨,柳江上游支流龙江宜州河段发生轻微的重金属污染,目前污染源已得到了控制。”1月21日,《柳州日报》发布303字的消息《龙江水污染影响不大》,称“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无须担心”。随后两天是大年三十、初一,柳州市主要领导到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及柳城糯米滩电站了解水情,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采访。

  与此同时,网络上特别是微博上关于河道出现大量死鱼、国家环保部应急中心专家赶赴河池连夜开会等消息引发了网友猜测、求证。官方消息模糊、小道消息流传,两者共同形成了紧张的氛围,使得“龙城”柳州的这个龙年春节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而一些社区、乡村内流传的关于近日市政将停止供应自来水的传言,最终导致1月24日开始的抢水风波等公共事件的发生。

  针对上述传言及其不良后果,柳州市政府1月24号以后,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柳州广播电视台所有电视频道、新闻广播多个频率、《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市政府官方网站、柳州环境保护局网、柳州新闻网、柳州广电网、柳州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及通讯运营商短信平台等同时联动,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陆续向全市公布了柳江、龙江水质监测数据及市自来水水质监测数据。截至1月31日下午8时,柳州市应急指挥部已经通过各种正规渠道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了130多条水情信息,成为市民了解准确监测数据的权威来源。

  手机短信作为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渠道,被柳州市政府充分使用。秦先生转发给记者的短信显示:“只要水龙头拧开出的水,必定是合标的安全用水,请大家放心使用。在控制供水之前24小时,将通过新闻媒体提醒您储存好备用水。”这条短信的署名是柳州市应急指挥部信息发布组。

  “只有政府讲真话,老百姓才有信心。”秦先生说。近几天,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微博、网络论坛等传播媒介都在澄清断水谣言,他也很关注实时更新的水质监测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引导市民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理性判断。柳州官方已经反败为胜,扭转了24日之前在信息发布中的被动局面。

  舆情仍在持续进行中

  据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舆情事业部监测,1月24日至31日,公众对广西镉污染事件的关注热度不减,公众疑虑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地方应急机制有疏漏。有网友在论坛及微博上反映,1月15日左右,就发现鱼成片死去,但隔了三天,河池才通报柳州;春节后市民开始“抢购”了,政府才出来“辟谣”,政府的反应速度被动滞后。

  二是污染源头及原因仍扑朔迷离。应急指挥部1月25日、28日、30日通报相关情况时,给出的说法并不一致,而且相关报道闪烁其词,虽然“已对涉嫌违法排污的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7名相关责任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责任调查已全面开展”,但事故为何发生、具体是哪些企业涉嫌污染、企业负责人姓甚名谁、是一家企业违法排污还是多家企业排污、这次污染是企业一次排放还是长期排放造成等,至今仍没有明确结论。

  三是目前的水质检测是否可靠。根据官方公布信息,1月15日龙江河确定被污染,事发地广西河池于1月19日通过媒体发布信息,称龙江河镉浓度超标3倍。1月30日晚间相关部门在柳州通报称,1月15日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镉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约80倍,截止到1月30日,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80倍降到25倍左右。对于这些包含专业术语的说法,能否有一个通俗明白的解释,这些检测是否准确可靠?更有网友指出,近几年来春节前后,都出现过鱼类大量死亡,但在历次例行检测中,龙江河水多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舆情点评

  此次广西镉污染事件中,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未能占据优势地位,导致全国范围内网民产生柳州“静默”的错觉,而在当地百姓中,官方消息的模糊和有限也一度使得谣言四起,随后有关部门及时转变发布策略,有效消除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但对于污染事件的后续发展,民众仍存在些许疑虑。

  在危机应对中,官方信息发布应慎重选择发布平台,避免因渠道错位而使信息不能有效到达目标受众。此次事件中,柳州官方发布的澄清信息不能及时被公众所知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于信息发布方,发布消息仅是第一步,还要对后续的消息传播及其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进监测。信息发布固然重要,但有效到达更为关键。

  受众群体需要细分,对柳州“静默”的指责主要是柳州以外媒体及网民,柳州官方回应虽然迅速,但却是在当地媒体上公布,所以再次被公众所忽视。这次回应也未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突破柳州地域限制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柳州官方在此次舆情事件中,多是对误解或传言的回应,而未能占据主动权、形成议题设置优势,但是被动回应纵使积极迅速,依然会贻误先机,因为网络舆论有游击战的特征,网民自发议题非常容易游移,当事方准备好回应之时,舆论焦点早已转换,与其疲于奔命,不如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势。

  (执笔:刘茜)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