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罕见干旱威胁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新华网南京5月30日电(记者孙彬、林艳兴、黄艳)“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石臼湖的水草都死了,鱼也没了!”53岁的江苏省溧水县养殖大户张跃明站在水塘边愁眉苦脸,水塘里的水深不到一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有点浑浊,并散发着鱼腥味。
在他的身后一百多米之外,正常蓄水达十米深的石臼湖已经干涸。湖里几万亩围栏养殖螃蟹的滩涂严重龟裂,散布着已经干枯的死鱼和螺蚌的湖底现出一道道八九厘米宽裂纹,被渔民抛弃的养殖渔具十分刺眼。
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是长江下游的一个中等湖泊,由于大规模围网养殖,湖周边很多挺水、沉水植物不见了。石臼湖的命运是目前罕见大旱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创下几十年降雨最少的纪录,导致长江、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位大降,洪湖、石臼湖干涸,鱼虾死亡。罕见的特大干旱已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担忧。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说:“目前,由于降雨减少而导致湖泊干涸、水库见底,气象干旱发展为水文干旱、生态干旱,农作物耕种和水产养殖受到影响,如果持续干旱长江流域生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的歌谣流传千年,这里丰富的农业和渔业产品养活了近一半的中国人。
但是,由于开发较早,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生态被人类不断改造,十分脆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量的水稻田变成了城市,昔日的水塘河沟变成了工厂,罕见的干旱使这里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位于湖北省的洪湖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被誉为“中南之肾”。洪湖湿地还是长江天然的水库,在过去的洪水年份发挥了重要的调蓄作用。
目前,保护区内有各种植物494种,各类动物774种,丰富优良的水资源与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
“这次旱情对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洪湖湿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说,“目前正值鱼类产卵季节,需要浅水区域,但是湖泊都干了,鱼类产卵受到毁灭性打击,成鱼和幼鱼很多死了,渔业资源严重破坏。”
“鸟类的栖息区没了,夏候鸟的食物小鱼差不多都死了,它们今年到洪湖只做短暂停留就飞走了。”目前仍在洪湖核心保护区鸟类观察员张圣元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各种鸟类往来于洪湖水面的季节,但是现在核心湖区都只能看到一些“留鸟”。
记者乘坐小船进入洪湖中心,行进过程非常艰难。由于能够行船的“河道”仅有30公分深,船只不时搁浅,螺旋桨激起的水花都是浑浊的泥浆。不到4米宽的“河道”两边就是洪湖的湖底,看上去像是平整的土地,上面有成片死亡的螺蛳和水草。
螺山镇镇长王喜新表示,即便洪湖里很快有水,生态环境也不能较快恢复。因为大量的鱼类、水草、藻类等湖底生物群被破坏了,它们是洪湖的生态保证,有天然的净水功能,能够保持水质。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刘贵华认为:“干旱对湿地生态影响很严重,尤其是水生动物影响非常大;如果干旱再持续一段时间,洪湖水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可能出现灭绝性消失。”
珍稀淡水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也因严重干旱面临生存威胁。长江江豚目前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也许是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目前估计的种群数量1000多头。
湖北省石首市境内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持续200多天干旱,这里的水位降到二十多米。“比去年同期低了3米多,这是几十年来罕见的,对长江江豚的生存带来很大影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丁说。
“长江水位下降,造成江豚活动区域减小,有时会冲到岸上,搁浅了就游不回来了。由于水位下降,水生植物大面积减少,洲滩裸露后鱼类无法产卵,江中鱼类繁殖能力下降,致使以鱼为食的江豚面临食物短缺危险。”王丁说。
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干旱的悲剧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正在上演。“现在没有水,鄱阳湖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的村民感叹说。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鄱阳湖曾经烟波浩渺,万鸟翱翔的景象不再,如今的鄱阳湖面临着湿地锐减、生态受到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等严峻形势。
“鄱阳湖缺水不仅严重影响湖区生产生活,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也造成极大危害。”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认为,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作为白鹤等候鸟的重要越冬地,鄱阳湖遭受旱灾将影响今冬越冬候鸟的“生计”。
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损失。民政部救灾司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7日,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有3483万人遭受旱灾,423万人和107万头大小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370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亿元。但更大的是无法统计的生态损失。
“虽然干旱不至于使水生生物大量灭绝,但数量上甚至种类上都将减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说,由于极端气候不断出现,现在已由气象干旱发展为生态干旱,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日益加剧。政府应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因旱情而对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
干旱对生态的危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洪湖湿地保护局估计,从目前洪湖生态破坏程度来看,预计恢复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曾晓东说:“人工修复措施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力和资金,如果做得好,洪湖生态五年后可以基本恢复。”
戴年华认为,要拯救鄱阳湖,要采取生物、生态措施,科学调配水资源,大力提高流域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加强流域管理,严厉打击河道无序采砂,加强河岸带的生态保护。
生态专家提出,中国要注重长江流域的森林和水土保护,尽量减少工农业生产对生态的破坏,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