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千湖之省湖北遭遇干旱剧痛:有库无水有渠不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09:48  新华网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5月14日,湖北红安县杏花乡嶂山村村民王志权在检查简陋的抽水“泵站”。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

  “鱼米之乡”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

  来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称,截至16日,除神农架林区外,全省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64万亩,有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多水的湖北这个夏天到处可见干旱的北方景象:81岁的余友福必须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里,当家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两个月以来一直面临附近无水吃的难题;因为饮水困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臀。

  黄冈市是此次受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全市的中小河流有90条已经断流,387座水库不能放水,115座已经干涸,28万口塘堰中有近10万口已经没水了。

  干旱给有粮仓之称的湖北粮食生产带来灾难。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3组一片油菜田里,记者看到,由于受长期干旱影响,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数稀稀拉拉,壳瘪粒小,有的甚至干枯变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以产四五百斤油菜子,但今年两百斤都产不到了。

  麻城市中馆驿镇晏店村周兴桃告诉记者,她家“早稻秧苗下了,无水插秧,放弃了。中稻秧苗播下去了,靠泵站抽水浇灌维持,能否插下去,还得看老天下不下雨。”

  记者在黄冈一些县市看到,因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闲置。村民告诉记者,水利设施不全,抗旱保生产成本太高,干脆放弃这一季的耕种。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介绍,目前,全省早稻有接近一半呈现干旱态势,而未来20天将是湖北农业季节用水量最大的时期,中稻要水多,栽插进度慢,能不能保住粮食面积,还要看降水情况。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

  以“千湖之省”名播天下的湖北省,境内现存湖泊面积2438.6平方公里,百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就有500多个,而且长江、汉江穿流而过,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也在其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湖北省的水利建设投入也一直位居全国全列,仅“十一五”期间湖北水利总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

  然而,相对于年产粮食达460多亿斤的巨大成就,湖北的水利建设投入仍显严重不足。而且,过去水利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防洪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仍然严重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湖北农业还没有走出“靠天吃饭”的格局。

  旱区干群反映,今年旱灾严重,气候变化异常,连续长时间降雨量偏少固然是主因,但是,由于水利建设的相对滞后,农业水利设施蓄水、灌溉能力减弱,有水无法解“干渴”,成为抗旱难、减灾难新的重要因素。

  湖北虽有千湖之称,但近些年围湖养鱼、围湖造楼屡禁不止,湖泊面积萎缩、数量锐减,天然的蓄水库功能萎缩;农村塘堰淤塞,多年没有清理,蓄水能力大为减弱,严重影响了自然界和人类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

  在湖北的粮食产区,记者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当时的设计标准本来就很低,只能应对气候正常年份的农业生产用水。而且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公共的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年来,国家在水利上投入巨资治理大江大河、整险加固大中型水库,还没有顾及到小型农田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的尴尬。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修建于1960年,水库刚刚整险加固,但灌渠一直未维修,记者沿渠行走,水渠两岸和过水渡槽到处是裂缝,漏水严重,水从水库一路向灌区流一路漏,流到田间已经成为小股细流。

  重构现代水利体系势在必行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我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2010年,西南五省市大旱,2000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农田绝收;随后,十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席卷南方,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洪水才退,旷日持久、覆盖广泛的干旱再次让南方多个省市焦灼。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专家说,以湖北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新趋势,即将过去全年相对均衡分布的降雨量集中在短时间、局部地区、高强度降下,无雨期也就相应延长,过去的连阴雨天气减少了,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兰、长江水利委员会防灾减灾处处长黄奇等专家认为,过去南方水多,农业生产用水都很粗放,节水意识和技术都不强,灌溉设施的修建标准都不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变害为利,当务之急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建立起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体系。

  专家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家的以“老弱病残”为主,挖沟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劳动力,昔日全民总动员、“千里百担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为历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设施、新技术、新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很好保护和利用天然江湖水资源,干旱发生时让它派得上用场,另一方面提高灌溉设施建设标准,让江湖塘堰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此外,在南方也要发展灌溉新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实行精细灌溉,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梁相斌 周甲禄 皮曙初)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这是湖北红安县城关镇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耕地(5月14日摄)。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这是湖北红安县杏花乡嶂山村一处接近干涸的塘堰(5月14日摄)。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5月14日,湖北红安县杏花乡嶂山村村民王志权在长满杂草的干田里干活。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这是湖北红安县城关镇竹林村大片干枯的农田(5月14日摄)。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

  5月15日,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村民割油菜。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新华社照片,枣庄(山东),2011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因旱滞留千余艘船

  5月22日,大量船只滞留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因受连续干旱和枯水期的影响,造成大量船舶滞留,截至当日13时,京杭大运河枣庄段仍滞留船舶1300余艘。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新华社照片,枣庄(山东),2011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因旱滞留千余艘船

  5月22日,大量船只滞留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因受连续干旱和枯水期的影响,造成大量船舶滞留,截至当日13时,京杭大运河枣庄段仍滞留船舶1300余艘。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新华社照片,枣庄(山东),2011年5月22日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因旱滞留千余艘船

  5月22日,大量船只滞留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因受连续干旱和枯水期的影响,造成大量船舶滞留,截至当日13时,京杭大运河枣庄段仍滞留船舶1300余艘。新华社发(孙中喆 摄)

  新华社照片,婺源(江西),2011年5月21日 江西中北部旱区迎来降雨 5月21日,在江西省婺源县太白镇,一名农民为稻田清沟排水。当日下午,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小到中阵雨。 新华社发(胡敦煌 摄)

  新华社照片,九江(江西),2011年5月22日 江西旱区久旱逢甘霖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 5月20日,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一名农民在给受旱的棉花浇水(左图);5月22日,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一名农民冒雨为棉花地清沟排水(右图)。自5月21日20时到当日20时,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一场降雨,重旱区九江县24小时降雨量达到72毫米。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新华社照片,九江(江西),2011年5月22日 江西旱区久旱逢甘霖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 5月20日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拍摄的干裂的稻田(下图); 5月22日,城子镇的稻田被雨水浸润(上图)。自5月21日20时到当日20时,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一场降雨,重旱区九江县24小时降雨量达到72毫米。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新华社照片,九江(江西),2011年5月22日 江西旱区久旱逢甘霖 5月22日,江西九江县城子镇,雨水滋润了田中的棉花苗。自5月21日20时到当日20时,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一场降雨,重旱区九江县24小时降雨量达到72毫米。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新华社照片,九江(江西),2011年5月22日 江西旱区久旱逢甘霖 5月22日,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种粮大户程华林冒雨在田间耕作。自5月21日20时到当日20时,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一场降雨,重旱区九江县24小时降雨量达到72毫米。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新华社照片,九江(江西),2011年5月22日 江西旱区久旱逢甘霖 5月22日,在江西九江县城子镇,农民张成维冒雨在田间耕作,为中稻播插做准备。自5月21日20时到当日20时,江西赣中北等旱区迎来一场降雨,重旱区九江县24小时降雨量达到72毫米。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新华社照片,武汉,2011年5月22日 千湖之省遭遇大旱之痛5月12日,湖北麻城市黄金桥开发区顶长岗村63岁的村民冯国祥在干旱的农田里劳作。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皮曙初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