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 本报记者 周宇 报道
昨天,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要略高于年初预期的3%。这是官方第一次表态认为今年CPI会超过3%。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在3%左右。有专家认为,这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以及社会承受力等多方因素的结果。
张平昨天说,今年有几个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其中之一就是物价,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指数目标是3%,现在看来,比想象的要严峻一些。他说,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有问题,但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都比较高。“一个是自然灾害比较多,各地需求比较旺盛;一个是输入性的涨价因素,就是进口国际市场的价格;还有由于美元的贬值,流动性宽松造成的一些炒作,所以包括像石油、铁矿石,还包括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等,这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价格都比较高。”
他说,除了自然灾害和国际因素以外,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投机炒作因素也是造成物价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平表示,估计今年总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比3%会稍微高一点。张平称,国家发改委正密切关注国内物价形势的变化,不能有丝毫的麻痹,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对于关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要高度关注。
对于生活必需品的保障,张平表示很有信心。据他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较为紧缺的可能是棉花和蔬菜。他介绍,我们国家食用油的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油,今年的大豆也是丰收,进口也比较多,所以食用油没有问题。对于现在比较紧缺的棉花,实际上主要也是一些资金在炒作,“炒作的因素推高了棉花的价格,其他的副食品比较困难一点的是蔬菜”。
■相关解读
CPI预定目标偏低
昨天,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年初将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设定为3%,这一指标有偏低之嫌。
夏业良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年初制定目标时就偏低。如果年初制定在4.5%,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尴尬状况。他说,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出现过20%的CPI指数,通货膨胀很严重,近几年也曾有过较高的时候,但在老百姓的感知上,如果涨价因素不集中在蔬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上,那么5%以下的CPI指数老百姓是几乎感觉不出来的;如果超过5%,敏感的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就能感觉出来。
经济结构失衡是主因
相较于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输入性的涨价因素、美元贬值流动性宽松造成的炒作等价格上涨因素,夏业良认为这些都不是CPI上涨的根本原因,关键问题在于经济结构失衡。
他指出,多年来我国GDP都保持在9%以上,但是劳动力成本并未上涨,导致劳资矛盾上升对抗,劳动力成本到了不得不上升的地步。从去年开始,中国劳动力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较大,市场上的钱一下子多了,CPI肯定会上升。
夏业良说,如果说去年蔬菜类出现的涨价,存在囤积炒作的成分,今年更多的是刚性需求。
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
政策方面,夏业良认为目前应该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息吸引市场资金到银行,再给这些钱找合适的投资出口。同时,财政政策也应该紧缩,“政府花钱大手大脚对通货膨胀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游资炒作,夏业良认为可以理解,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管控严重,股市风险过大,投资实业费心费力,加之海外投资门槛过高,因此这些资金只能找到农产品等这些出口。他认为,如果市场对这些民间资本开放得多一点,税少收一点,让这些资金有处可去,炒作成分就肯定会减少很多。
对于明年的CPI形势,夏业良分析认为可能会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等都会上涨。他建议明年应放宽消费者物价指数预期到4.5%,同时对GDP的要求低一点,这样可以更加优化经济发展质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