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房产税上海已批 年内开征可能性很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1日 21:28  新闻晨报

  楼市“深喉”微博(http://t.sina.com.cn)透露:房产税上海已批,年内开征可能性很大

  ■提前准确预告“新国5条”前晚发布  ■财政部、国税总局昨称复征房产税有必要,将在全国推广,契税通过“家庭唯一”来限制优惠对象

  □楼市调控新政策前晚公布后,浦东新区房产交易中心昨日挤满了前来办理相关手续的市民。

  晨报首席记者  陈征  实习生  陈龙

  楼市调控再出重拳·政策解读

  □晨报记者  张昱欣

  针对前晚公布的新一波楼市调控政策(以下简称“新国5条”),财政部、国税总局有关负责人昨日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相关负责人表示,转让5年以上、家庭唯一住房的,个税仍免。

  对备受关注的房产税改革试点,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房产税拟先在部分城市对部分个人拥有的住房试点恢复征收,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到全国。

  个税:转让满5年家庭唯一房仍免

  此前,为活跃住房市场,鼓励居民购买普通住房和换购住房,相关部门分别于1999年和2008年出台政策,对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房减半征收契税,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上涨幅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活跃。

  对 “新国5条”中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契税方面,将对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房减半征收契税调整为对个人购买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普通住房,减半征收契税;将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调整为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且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普通住房,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

  “通过设定‘家庭唯一’的限制,进一步缩小优惠对象范围。”上述负责人说。

  在房产转让个税方面,上述负责人表示,“新国5条”规定,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上述负责人强调说,在2009年10月1日(含10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之间(含9月30日)已经出售住房且目前尚未购置住房,并自出售住房之日起一年内重新购房的,仍可享受原优惠政策。

  房产税:上海税率可能为0.3%-0.4%

  “新国5条”中,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到全国的提法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然而“房产税”这颗重磅炸弹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落地开花,新政并未明确。

  记者注意到,在“新国5条”出炉的同一天,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在个人微博中提前预告了“新国5条”将在晚间通过中央媒体发布的消息。

  杨红旭的微博同时透露,上海、深圳房产税获批,税率为0.3%-0.4%。

  对上述“曝料”,有人甚至开始计算起房产税的税费了;“我房子买的时候总价220万,如果每年0.4%的话,一年就要交8800块,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白赚。”

  对上述“曝料”,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红旭表示,房产税税率仅仅是猜测,“但年内开征房产税的可能性比较大。”

  针对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财政部、国税总局相关负责人昨日也给出比较权威的说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个人所有的住房恢复征收房产税是必要的,既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也有利于健全地方税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

  在谈到具体操作层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经验及公平、规范的角度看,房产税应对个人所有的住房普遍征收,“但考虑到这项改革情况复杂,拟先在部分城市对部分个人拥有的住房试点恢复征收房产税,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到全国。”

  楼市调控再出重拳·多重声音

  “刚需”有意见:新政打击的是我们

  首付“一刀切”调至3成以上让普通购房者更捉襟见肘

  □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对前晚出台的楼市调控“新国5条”,昨日业内人士分析称,与此前已出台的“国10条”相比,此次出台的调控措施在首付比例、信贷、套数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威力惊人。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国5条”未超出“国10条”的调控范围,但加大了落实力度。“国庆长假来临,加之是传统‘银十’开端,这个节点出台相关措施对稳定市场有好处。”

  然而部分刚需购房者认为,这剂“退烧药”,加大了一般购房者改善住房的难度。

  有购房者认为,根据“新国5条”,无论是否是首套普通房,首付比例都被“一刀切”至三成以上,“多出来的一成首付对投资客影响不大,但恰恰能让原本资金不宽裕的普通购房者‘捉襟见肘’。”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与“国10条”相比,这一波的调控政策对楼市不同对象构成的“无差别化”打击特征更加明显,“这种‘小打小闹’对高端物业及真正的投机性需求,似乎不太可能取得根本效果。”

  楼市调控再出重拳·影响

  两周内楼市可能有波“退单潮”

  前期猛涨的板块最有可能,市场普遍称本月交易量要走低

  □晨报记者  徐运

  在看到前晚出台的楼市调控“新国5条”后,“一惊二叹三纠结”很适合形容不少购房者的心情:没买房的琢磨着房价是不是会降;买房已在进行的可能想着是不是会被高价套住;而买了房的则在想,以后房子会不会收房产税。

  唯一没有悬念的是,市场普遍认为,10月份的楼市表现肯定将比9月份差。

  上星期,张先生刚在闵行颛桥看中了一套二手房,并付了3万元的定金。前晚在央视《新闻联播》上看到了楼市调控“新国5条”后,张先生考虑了很久。昨日早上,觉得房价可能会调整的他找到了中介要求退单,“就算我赔了3万块的定金也要退单。”

  在接受采访时,易居臣信市场研究中心分析师杨晨青认为,预计近两周内,市场会迎来一波“退单潮”,“部分是看空后市的买家,另外一部分则是由于贷款政策变化造成的首付款不足的退房客。”

  至于容易出现退单的区域,21世纪不动产上海锐丰分析师黄河滔说,前期受新房带动而猛涨的板块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之前已经批出来的贷款,不会受到新政策的影响。比如之前已经通过审核批出来8成的贷款,还是放得出来的。”对购房者有关贷款的担心,杨晨青回答说。

  而个贷中介凯盛经略副总经理赵炜则表示,9月份申请的贷款肯定还是按申请时的首付、利率来放款,“但节后新申请的贷款肯定要执行新政。”

  [相关新闻]

  房地产股昨整体走高

  晨报记者林劲榆报道  楼市第二轮调控政策前晚出台,房地产股昨日出现整体上攻的行情:大智慧房地产股指数显示,昨日,地产股全天上涨3.75%,出现了近期鲜见的涨幅。

  齐鲁证券有关分析人士指出,楼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将使购房者再次出现观望心态,开发商将面临更严重的去库存压力,“房价有望在四季度松动,市场再次进入调整期。”

  楼市调控再出重拳·未来政策

  市场疯传上海契税要上调至4%

  财税部门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通知,业内称适度调整并非空穴来风

  □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前晚,有关部门再次发起楼市调控“闪击战”,从信贷政策、交易环节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记者在闵行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发现,办税大厅内各对外窗口均排着长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提前审税而来。“中介得到消息说,上海的房产交易契税10月起要上调到4%。”有买房者说。

  这一传言也得到了部分房产中介的确认:汉宇地产某门店经理表示,有关上海房产交易契税上调的传言,从9月下旬起就在业内散播开来。

  对本市房产交易契税将上调的传言,财税部门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尚未接到调整通知。”

  记者随后查阅了《契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记者注意到,《条例》第三条规定,契税税率为3%-5%。适用税率可由地方政府在规定的幅度内,按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目前上海执行的契税税率为3%,“近几个月来,上海契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近期又收紧首次购买普通房的契税优惠政策,加上‘新国5条’中明确要调整房产交易环节税收优惠,在此背景下,上海适度调整契税额度并非空穴来风。”业内人士分析说。

  公积金装修贷款短期不会恢复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存在骗贷情况,今后是否恢复以及何时恢复目前未定

  □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由于存在个别中介和个人利用公积金大(装)修贷款业务非法牟利的情况,今年8月11日起,上海首次叫停公积金装修贷款。昨日,市公积金管理中心透露了相关调查的最新进展。

  据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介绍,8月19日“关于暂停受理住房公积金大(装)修贷款的告示”对外公布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组织力量对今年8月11日前受理的贷款申请逐笔甄别,发现少数中介机构和个别人员违反规定,内外勾结,伪造凭证,套骗贷款,利用住房公积金大(装)修贷款非法牟利。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虽然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但短期内装修贷款业务不会恢复办理,今后是否恢复以及何时恢复办理,目前尚未确定。

  作者:张昱欣/徐运/林劲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