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探索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 07: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建新 赵永平

  编者按:山区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虽然目前山区多数还欠发达,但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重庆市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果则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作出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山城重庆,山区与贫困相伴,大城市、大农村并存。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到75%,中低产田比例达到70%。这里,农民人均1亩地,户均耕地仅有4.7亩。这样的资源禀赋,农业怎么发展,农民如何致富?

  重庆农业综合开发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探索走出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种什么?

  调整结构抓特色

  一亩地变成几亩地

  这些天,南川区大观镇的稻田又忙碌起来了,收割机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谷颗粒归仓。“亩产720公斤!要不是新修的渠道,今年水灾肯定减产。”铁桥村村民罗长明喜上眉梢。

  种什么能赚钱?过去是老罗最愁的事。罗长明全家5亩山坝地,以前春怕旱,秋怕涝,年年只能种一季稻,亩产七八百斤,弄不来多少钱。

  去年年底,农业综合开发把一条条水泥渠道修到家家农田,村里的一片片“旱岗子”、“泥巴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打牢基础调结构,政府补菜种、引技术,村里许多人都种起了陆地菜,看到了“钱”景。罗长明说:“收完水稻种辣椒,一亩地顶过去几亩地。”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念慈说,山区有山区特色,财政支农项目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让特色产品强起来,让优势产业大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忠县的特色是柑橘。念好“山字经”,几亩地也有好效益。“1亩早熟柑橘,农民能收入3000多元。”忠县县长刘贵忠自豪地说,找准了方向,柑橘产业快速发展。如今的忠县,是半城山水满城橘,建成柑橘基地20万亩,惠及15.5万果农,农民收入较10年前翻了两番。

  巴南区的特色是茶叶。二圣镇满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这里的气候种茶最适宜。”巴茶之乡茶叶合作社社长赵林说。扶持特色产业,农业综合开发瞄准制约瓶颈,加大投入,修山塘、通道路、改品种,推动巴南区茶叶从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茶叶产值5年增长了近20倍,茶农亩均收入2000—3000元。

  20年来,重庆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0多亿元,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形成了平坝优质粮油、三峡库区优质柑橘、近郊无公害蔬菜、山区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项目区农民亩均增收280元以上,部分项目区增收达到1000多元。

  怎么种?

  规模经营转方式

  提高农业竞争力

  结构调整仅是第一步,科技要入户、农机要下田、标准化要推广,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传统的经营方式面临挑战。

  “规模出效益,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刘念慈说,农业综合开发坚持集中投入、规模开发,项目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把先进要素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

  原来的“豆腐块”,变成“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的高产田,种粮大户不断涌现。在梁平县明达镇万亩水稻高产项目区,租种了1500亩地的农民房祥说:“现在机收、机播统一专业,施肥、打药精确控制,实行了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冬季种洋芋、油菜,夏种稻谷,当年算账下来,每亩产值达到1900元。”

  合作组织带动,新品种、新技术落户田间。“多亏加入协会,有了好种子,学到好技术,卖出好价钱。”忠县善广乡上坪村农民毛小平说,前年他家改良了6亩柑橘,协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亩产达到2000公斤,比老品种能多产500多公斤。目前全县柑橘基地集约化管理面积达7.1万亩,占总面积的47.3%。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不断涌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梁平县的万亩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头季稻单产达到600公斤;永川区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不少项目区实现耕地田园化、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成了当地农业的支柱、标准化生产的样板。

  往哪儿卖?

  扶持“龙头”强产业

  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

  从产品到商品,关键还靠龙头企业带动。扶“龙头”强产业,才能富农户。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把农业打造出完整产业链,让农田成为“第一车间”。

  “从种子到橙汁都可以从这里生产。”刘贵忠说,在三峡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柑橘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0余万吨,忠县橙汁不仅成为北京、上海大超市里的“抢手货”,还走出国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稳定了柑橘市场价格。“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农民增收有盼头。”友谊村农民马和礼说。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重庆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节明说,过去巴南茶叶散小弱,鲜叶收购价最低时,每公斤只有0.5—0.6元,不少茶农亏本,自毁茶树。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近千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化,巴南茶叶品牌越来越响。今年2月,“定心·巴渝银针”高档茶叶卖到了4万元/公斤。如今,茶农数量已发展上万户,收入翻了几番。

  龙头企业带动,农田成了“第一车间”。涪陵榨菜突破了种植“禁区”,早熟鲜榨菜实现了冬季种植。兴国村何明从中尝到了甜头:“按技术规程,标准化种植,现在的榨菜个头大、产量高、用药少,每亩能比以前多赚400多元。”涪陵区去年种植的5.1万亩鲜榨菜,亩产在1000公斤左右,菜农增收1.2亿元。

  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20多亿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培育了江津花椒、潼南蔬菜、涪陵榨菜、石柱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已确定山区、三峡库区“两翼”农户增收目标,今后三年300万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山区农业还有更大“钱”景。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