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锡
一家由27家温州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联合组建,总注册资金20亿元的企业集团——瓯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最近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核准诞生。这是自2004年中瑞财团、中驰财团之后,温州出现的第三家企业“财团”。
与之前温州财团的高调亮相不同,瓯联控股集团的成立颇为低调,没有鲜花,没有鞭炮,更没有在市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如今,该集团办公室借用的还是大股东厂房。
据悉,通过27家股东企业做担保,瓯联控股集团银行融资可以超过100亿元,“规模比中瑞财团大多了,”一位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人士说,“一个资产上亿元的企业家,还只能担任集团部门的副总经理。”
如此规模庞大的民营 “财团”,目前项目多为建筑业、外贸、中小企业担保等领域,并没有把《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36条”)开放的领域纳入自己的产业范畴。
抱团发展
在温州娄桥工业园区的强强锁业基地一幢博物馆里,核准诞生的瓯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挂牌运行。
新成立的瓯联控股集团,包括强强集团、金州集团、忠义集团、中城集团、瑞新集团、冠盛集团等27个股东单位,全部为温州瓯海区支柱型企业,领跑当地锁具、建筑、汽摩配、服饰、眼镜、电子、鞋业等各大行业。
据了解,今年初强强集团、金州集团、忠义集团、中城集团等“一把手”倡议发起,决定联合瓯海区各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共同组建瓯联控股集团。3月下旬,瓯联控股集团(筹)举行第一次全体股东会议,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正副董事长、总裁、监事长宣誓就职。
曾带领中国五大锁王组建中国最大的同行业联合集团——中国强强集团后,强强集团董事长黄聪弟再次被推到台前,出任瓯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黄聪弟立下军令状:如果我在集团事务处理中不公平、不公正,如果我不能让投资人投资增值,年股本增长率低于10%,我将自动辞职。
“抱团才有发展。”瓯联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姜忠义说,各个股东企业在各自行业内尽管位居前茅,但每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抱团重组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内部优势互补,求得更长远的发展。
姜忠义说,按照规划,集团主要业务有汽摩配、家具等专业市场,以及外贸、建筑、中小企业担保等。他说,集团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整合重组、转型升级,帮助中小企业上市,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创办各类专业市场,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建设,投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姜忠义说,目前集团计划上马项目为:以现有温州家具市场为起点,引进国际品牌,扩建成总占地400亩的家具集散中心;投资参与潘桥国际物流中心、瓯海新城市政建设等;计划3-5年时间内投入20-30亿元,以最低担保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计划建造温州最大的汽摩配市场,预计占地400余亩,总投资近10亿元。
有外界传闻说,瓯联控股集团意在项目投资。对此,姜忠义说,先要去赚点钱,再来搞工业投资,制造业仍将是集团发展重点,“今后我们会在温州投资大型高科技企业。”
涉足房地产?
成立不久的瓯联控股集团,随后被指为房地产企业高价拿地的 “幕后推手”。
7月23日,温州原蔬菜批发市场3-1地块出让,8家房地产公司经过33轮竞价,最终浙江中梁置业有限公司(简称“中梁置业”)以11.5亿元夺得该地块开发权,每平方米楼面价高达2.8万元,较起拍价涨幅73.45%。
据了解,该地块周边的国脉花园,目前二手房价格每平方米在3万元左右。
一位温州大型房产中介负责人透露,在该项目中,中梁置业只占40%的股份,真正掌控60%股份的幕后财团,便是瓯联控股集团,“这在圈内是一个比较公开的消息了。”
对此传言,姜忠义讳莫如深,立即否认“我们没做房地产”。
无独有偶,2004年中瑞财团成立不久,便在温州江滨路造船厂土地拍卖会上,以15.3333亿元中标,比7.7亿元的起拍价高出近1倍,刷新了温州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纪录。然而2005年底,温州市国土局曝光中瑞拖欠土地款7.6亿元。自此,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财团”的中瑞陷入成立一年半以来最大的信誉危机。
据温州天浩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鸿透露,实业资本加速进入房地产,是近几年温州房地产发展的新态势。
一位房产资深人士说,实业由于竞争大、利润薄,已被一些企业家冷落,“之所以企业还要开下去,主要是为了面子的问题。但他们早就心有旁骛。”之前,温州已形成7个由实体企业支撑的房地产公司,每家公司资金规模在30亿元以上,主要股东来自服装、鞋革、五金等行业。
为何不碰“新36条”
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看来,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各企业联合组建瓯联控股集团,受到了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氛围、监管程度与中瑞财团那时不一样。”
2004年6月,温州首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运。9家企业抱团,声称撬动资本上百亿元,以金融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业为基础,这是中瑞宣扬的核心理念。
时隔一天,另一家温州大型民营财团——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在乐清柳市诞生。7家企业抱成团,号称近30亿元的可运作资金,将投向那些“潜力股”: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借壳上市、风险投资。
温州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一力教授认为,从计划或启动项目看,瓯联控股集团在产业领域 “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继续回到温州人擅长的专业市场和房地产领域等传统项目,尤其是在金融资本方面,中瑞、中驰两大财团提法都要比瓯联超前。
“可能因为‘新36条’还不具备有效操作。”张一力说,温州民资对“新36条”开放领域关注已久,但为何不见民企投资这些领域,主要是进入门槛比较高,以及现实存在 “玻璃门”、“弹簧门”等,“民企要么进不去,要么进去了担心被吃掉。”
因上市未能入股瓯联控股集团的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说,按原先定位,中瑞财团涉及跨资本行业运作,而瓯联控股集团项目则比较传统,“没有进入‘新36条’开发领域,主要是条件不成熟,或者企业自身实力还不够。”
瓯联控股集团董事长姜忠义说,今后瓯联一定会进入“新36条”开放领域。但当问及目前他们关注哪些领域时,姜忠义回答则是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因为这两个领域是集团股东比较熟悉的,且已在顺利操作的。
事实上,6年来,中瑞、中驰两大财团就在争议中度过。据了解,中驰财团已经解散,挂在柳市新世纪花园门口的牌子早就摘下。相比之下,中瑞财团要好一些,开发了“曼哈顿”房产项目,并把触角伸向PE投资。
周德文说,温州老板一向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习气。如何改变这种落后观念,承接“新36条”开放领域项目,将考验温州财团管理层的智慧。
来源:经济观察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