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比2009年翻两番的目标,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翻一番以上
本报讯(记者 庄云锋)历史上济南的工业经济曾有过辉煌,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的工业不仅发展慢了,而且发展得很不充分,不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与先进城市形成了明显的差距。转方式、调结构,为重振济南工业雄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更为济南工业描绘出美好的前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我市确定,将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培育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到2012年和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分别实现比2009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目标。
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做强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总装、销售服务等高端环节,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只能用“加法”,不能用“减法”。本着这一原则,我市将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改造提升冶金、石化、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建筑业与住宅工业发展,壮大建筑业企业实力和规模,力争更多企业晋升国家特级资质;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广CSI住宅,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
企业是“转、调”主体,只有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实现既定目标。我市将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植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对行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到2015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家,努力培植千亿元以上超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鼓励成长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每年筛选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培育一批“新、特、精”小巨人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群,到2015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导向目录,鼓励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出口名牌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济南品牌。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努力使10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45%,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举全市之力加快高新区发展,在土地供应、城区规划、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以济南出口加工区为基础,打造具有港口功能,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采购分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建成济南“无水保税港”。依托黄河北部地区,积极谋划新的产业拓展区,打造全市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逐步推进产业北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