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下年内新高。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极端天气推动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上涨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通胀压力将趋于缓解,三季度CPI或迎来趋势性拐点,全年物价有望控制在3%以内。
食品价格大涨推动CPI涨幅扩大
毫无意外,7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同比涨幅达到3.3%,且涨幅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水灾以及持续高温使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肉类和蔬菜价格拉动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8%,在CPI指数八大类中上涨幅度最大,拉动CPI上涨2.3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同比快速上涨4.8%,也拉动CPI上涨约0.7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较上季下降4.2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
国际粮价上涨会继续推升CPI?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在过去一个月里也经历了“狂飙突进”。很多人担心,国际粮价上涨会不会继续推高国内食品价格乃至CPI?
进入下半年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在小麦以及原糖等品种的带动下大幅上涨。而由于俄罗斯政府近日宣布暂时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芝加哥期货交易所8月5日小麦期价以每蒲式耳7.8575美元的涨停价报收,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并带动玉米期价盘中一度触及13个多月以来的高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很强牵引力,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涨得如此厉害背景下,要求提价或者惜售的行为都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不过,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露认为,我国小麦自给率较高,国内粮食消费主要依靠国内供给,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影响不会太大。
CPI或将在三季度迎来年内拐点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未来物价仍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通胀压力趋于缓解,三季度CPI或将迎来趋势性拐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虽然7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但去年同期低基数导致的翘尾因素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3.3%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占2.1%,而新涨价因素只占到1.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建伟认为,我国实体经济需求放缓下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将抑制物价继续上行。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制造业产品约占44%,因此,制造业产品价格对CPI影响举足轻重。在实体经济需求减缓,大量闲置产能和产成品库存积压的情况下,供应量大量增加的家具、服装、家电、汽车、电脑等制造业产成品价格的稳中趋降,将抑制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专家认为,随着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落,欧债危机以及中国新汇改舒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下半年正翘尾效应见顶回落减缓物价上涨,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利于制约通胀压力攀升。全年物价控制在3%以内问题不大。
仍存不确定因素影响CPI走势
专家们也同时认为,虽然物价调控存在种种有利条件,但必须看到当前价格走势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仍不能掉以轻心。
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高度关注当前洪涝灾害和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特别是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粮价一旦出现持续大幅上涨,CPI就会大幅上升,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此外,工资水平的上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传导到CP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