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有一个浙江老乡投资的地产项目,所有手续齐全,目前有2000万元的资金缺口,投资或者参股都行,你看看家乡的亲戚朋友,有没有手头有闲置资金而且有意向的,一定要快”。5日,在河北做生意的浙江商人李先生向数十位老乡发出了上述融资短信。在大城市房价高企溢价空间有限、二三线楼市涨声不断的背景下,一向善于挖掘炒作素材的浙商资本,开始陆续向二三线城市楼市进军。
一线楼市投资回报变小 二三线城市涌动浙商资本
在属于二三线城市的河北石家庄、衡水、保定等地,目前许多商业、住宅项目,都是浙商资本投资的,仅在石家庄就有万象天成、金世界等四五个在建或在销售的项目。
而其他省这种迹象同样明显。在河南,一座由浙江民间投资40亿元、占地5000多亩的国际小商品城,在河南省荥阳市大张旗鼓地动工兴建。
几乎在同时,由23位浙江老板组成的商铺投资团飞抵成都。在一周时间里,投资团共在川内投资上千万元巨资购置商铺,掀起一股投资热潮,其成员大多来自温州、宁波、台州等地。“现在北京、上海一些楼盘的投资回报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有的项目甚至低于5%,利润空间太小了,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空间更大。”身边围绕着100多位浙江商人的陈俊对媒体表示。
陈俊是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由其带领的“浙江投资团”最近把沿京广、京哈线的省会城市都画了个圈,还把成都、西安也做了重点标记。大连、青岛、厦门、汕头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也被他们列入了考察重点。
陈俊说,最近他们手头有几十个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他们选择了五六个,做重点跟踪,因为随着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涨,最近浙江商人的投资向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转移迹象很明显。
这种涌动在全国各地楼市的资本有多少?按照浙江省银监局出炉的一份《浙江企业省外投资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3.3万个浙江企业在省外投资额达3000多亿元,而其中投资地产的资金占了一半。也就是说,有接近1500亿元的浙商资本活跃在各地楼市。
经营实业处困境 浙商资本无处安放
去年以来,不少浙商因在山西遭遇煤矿关停重组而转投海南楼市。大量资金的涌入,爆炒和推动了海南房价的飙升,个别楼盘已卖到7万元每平方米。随着这些城市楼价上升空间的减小,转战二三线城市的浙商资本越来越多。
这些热钱的涌入对于各地楼市泡沫泛起的副作用已无需赘言,诸多二三线城市地产的飙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江浙民企助推的。而另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事情是,这些浙商资本在成为热钱之前,都是投资于实业的,珠三角地区企业在经营中都遇到诸多瓶颈,使得这些经营者腰身变为了热钱的操盘手。“开厂不如盖房,盖房不如买房,买房不如炒房”,这种理念下,造就了浙商数量巨大的投资楼市和炒楼游资的身影。“这两年,也只有房地产业保值增值的潜力最大。做外贸的浙商,基本上很惨,倒闭的,破产的,巨亏的都有。股票基金,就是一串数字上上下下,总是不实在。前几年炒煤的浙商也不少,现在也都赔了。温州一个很大的鞋厂的老板,投资小煤窑,投资失败,价格行情波动,出了事故,现在又面临整顿。最后房地产成为了不二之选。”
上述在河北做生意的浙商李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在老家的弟弟,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力缺口。“厂里边都是两路电线,根据时段实行不同的峰谷电价,用晚上的廉价电就总是跳闸,因为大家都在生产,用白天的高价电,生产成本高到没有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选择了停产撤资。
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外贸订单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用工荒始终挥之不去,“订单少,就遣散了不少职工,有了订单在招人就招不上了”,李先生表示。
李先生还说,不仅在长三角,还有许多浙商在海外诸如迪拜等地的资金陆续撤回,也加入了炒房大军。
巨资需要疏导 或有益房价趋稳
采访中,专家表示,浙商手中有如此多的财富是改革开放的福祉所致,本身是好事。在资源配置等许多方面,那些民营企业也确比有些国有企业效率要高得多。不过,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资源是否被配置到恰当的领域。
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渐消退的背景下,这些规模庞大的浙商资本没有进入实业经济,反而是从实业撤出转道进入楼市,这种投机之风的盛行,不得不让人对经济复苏的质量有所担心。
资本天生有逐利的特性,无可厚非。对于浙商热衷于炒房,不能完全责怪浙商资本的投机,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炒房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专家表示,政策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浙商资本加以调整和疏导,应该检讨政策引导上的缺失。
如何处置这些热钱?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是要将铁公基、金融、电信、水利等许多垄断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另一方面,就是要给受到经济危机重创的民营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硬件和政策环境。这,对于抑制二三线房价过快上涨,乃至整个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恢复都是十分重要和有利的。
(本报记者 武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