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住建部部长:未来20年房价上涨压力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9日 13:52  北京日报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答问高房价

  昨天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卫生部部长陈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答记者问,高房价、新医改、用工荒成为会上曝光率最高的三个关键词。

  个人住房空置将得到治理

  昨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一位女记者幸运地获得了第一个提问机会,她直接将已经成为本次两会热点的高房价问题抛给了姜伟新。

  “部分城市房价过高、房价上涨过快,最主要的还是供给、需求和管理上的问题。”姜伟新提纲挈领:首先是要增加供给——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扩大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供应范围,公共租赁房也要加快建设。第二,要抑制不合理需求。“目前要对第二套房的消费采取一些经济的办法,进行一些控制。”第三,加强管理。增加住房土地供应,同时督促开发商拿地后及时开发,打击开发商捂盘惜售等违规行为。

  姜伟新还特意提到了投机性需求造成的结果——空置房。“房屋空置的问题,住建部也很重视。”他说,“据我所知,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因个人拥有多套住房而产生空置的问题。”

  政府土地财政是把双刃剑

  高地价是不是高房价的推手?一些高房价城市出现的“土地财政”是否合理?姜伟新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能否认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房价的上涨确实会给地方财政增加很多收入。但一定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房价过快上涨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导致政府的任务、责任非常重。

  “中央政府甚至要求各地把保持房价稳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姜伟新说,针对眼下一些城市地价和房价上涨的状况,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未来房价的走势,姜伟新并没有按照记者提问的预期做出“涨或跌”的选择。但他认为,2010年的楼市仍会保持平稳发展,而中国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未来20年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住房需求较大,而城镇土地供应是有限的。

  绝不允许“开奔驰领经适房”

  有些地方,政府推出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群众只能买到100万平方米,其余部分则被一些单位瓜分。姜伟新说,这种利用经济适用房“变相福利分房”的现象不能容忍。“住建部会同各省正在抓这项工作。开着奔驰来领经济适用房,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姜伟新再次强调,根据国家政策,经济适用房的定义为:第一,建筑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第二,它所适用的范围、供应的人群必须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不会因为目前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而停止建设经济适用房。”姜伟新的这一表态也再次回应了关于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废的争论。

  本报记者 刘宇鑫

  <<<

  委员建议

  从“土地财政”入手解决高房价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姜琳 姜锐)面对一些大中城市房价疯涨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建议,通过改变现行“价高者获得土地”的招拍挂模式来平抑房价。

  戴皓认为,目前高地价、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土地招拍挂、价高者得的出让形式存在问题。他拿2007年房地产全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年房地产全行业销售额2.9万多亿元、交给政府的土地出让费高达1万亿元。而土地出让金在一些地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

  戴皓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各地政府土地出让总价款逾15910亿元,同比增长63.4%。其中,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13391.8亿元,占出让总价款的84.2%。70个大中城市出让金同比增加了140%。

  “在巨大收入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就靠卖地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一方面拼命提高土地财政,另一方面拼命推高地价,创造‘地王’,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高地价推动高房价,高房价又诱使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戴皓说。

  “‘地王’越多,房价越高,风险就越大。”戴皓表示,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价高者获得土地”的招拍挂模式,综合考虑土地竞标者的投标方案,采取政府划拨、最高限价、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实施土地出让,尤其应把环保、民生等综合指标纳入考虑因素中。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