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广高铁:相关区域重返中国经济舞台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6日 13:54  荆楚网-湖北日报

  一条铁路,通常能带动一片区域和一群城市。经济发展史不断验证了这一规律。

  自19世纪初期铁路首先在英国出现后,铁路经济就开始显现出强烈的磁吸效应。当列车飞驰而来时,带旺了人气和商机,带来了发展机遇。

  当武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时,作为起始站的湖北,期待着借助铁路技术革命,重新定位其在中国经济舞台的位置。

  京汉铁路托起“九省通衢”

  回望湖北发展历程,其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每一次沉浮,莫不与铁路发展息息相关。

  1906年4月,京汉铁路通车,湖北迎来首条铁路。尽管需摇摇摆摆几昼夜才到京城,但这条交通大通道当时带给湖北的经济价值,却是非同寻常的。

  据记载,通车前,武汉对河南的货物吸纳,仅限于郑州以南。通火车后,武汉经济腹地扩大到河南与河北交界一带,贸易额也由1906年的12200万海关两增加到1910年的16900万多海关两。

  1911年刊行的《最近汉口工商业一斑》曾评论:观近年汉日贸易额增进之数,较前几年大一倍,伟然占全国通商口岸之第二位,皆此铁路之力。

  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武汉与长沙经济联系更密切,并管控东西向的水运渠道和南北向的铁路动脉的货物集散。

  铁路的助力,让本有长江之利的湖北,客货流通更加畅快。清末时期,从汉口出发的船只,已经可以直达德国的汉堡、不来梅等地,汉口港成为国际港。

  统计显示,京汉、粤汉铁路开通后,汉口商品流通量迅速增加。到19世纪20年代,武汉的外贸成交总额仅次于上海,居全国五大口岸第二位。武汉作为全国商贸重镇地位,由此确立。

  历史的年轮进入新时代。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京汉、粤汉两铁路成为一体,天堑从此变通途。

  北达京城,南接湘粤,湖北经济吸聚力和辐射力迅速增强。湖北“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得以巩固。

  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

  武广高铁的正式开通,将鄂湘粤三地融合推到有史以来的新高度,“武广产业经济带”的轮廓日渐清晰。

  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所长阳小华表示,武广客运压缩了时空,能够有效地拉动“中部崛起”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沿海优先发展向沿海沿江并重发展转变。

  在高铁的串联下,武汉到广州只要两个多小时,粤港顺势拓展内陆的腹地资源,武汉城市圈的影响力也从长江蔓延到沿海。有业内专家测算,武广高铁或将牵动千亿元产业转移。

  省发改委方面表示,到2030年,将会有1亿人次乘坐武广客运专线。庞大的客运出行不仅将极大推动“武广沿线都市圈”的繁荣,还直接联系和影响着整个华中、华南、西南及香港地区。

  在经济领域,产业转移与对接互动早已步履匆匆。数据显示,广东2008年在湖北的投资项目为318个,新增投资额540.38亿元,预计2009年还将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广东在鄂的投资总额超过1213亿元。

  去年6月,武汉、广州缔结友好城市,借高铁契机,将在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纺织业等12个领域展开合作,以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互动。首批项目24个,总投资117.6亿元。

  当年,日本新干线的建成,使几个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产业带,带动了日本的产业升级。如今,武广高铁正式通车,沿线更是把其看作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在咸宁,当地新辟广东工业园,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还计划投资20亿元,以武广高铁咸宁站为中心,打造一座现代化城市新区。

  一方面广东商家大力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湖北企业也嗅准商机,纷纷借机走出去。华新水泥布局湖南,在郴州投资6.9亿元,建立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面向湖南、辐射广东。

  对接珠三角,湖北机遇不拘泥于第二产业。

  比如,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一直是湖北的“短腿”。武广高铁开通后,“3小时经济生活圈”迎面扑来,总部集聚将成为可能,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提供了巨大空间。

  武广客专为原有京广线松绑,原有路网的货运潜力进一步释放,物流渠道更加便捷,运输成本降低。这对于正在致力于产业振兴的我省物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机会。

  重返“天元”地位

  打开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图,在“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中,一纵一横两条高铁穿越湖北,武汉的“天元”地位清晰可见。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京港高速铁路)纵贯南北,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沪汉蓉高速铁路)横跨东西,武汉则是两条干线交汇的节点。

  作为最普通的远程交通工具,铁路的发展一步步拉近着湖北与周边大城市的距离。目前,武汉至北京,动车约需8小时20分,而在建的石(家庄)武(汉)铁路于2012年6月建成后,武汉至北京将缩短为4小时;至上海,4小时57分;至广州,3小时。

  过去一直处于软肋状态的东、西线铁路,也开始向“高速化”方向发展。眼下,汉宜快速铁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开通运营,湖北顺利对接成渝经济圈,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随着高速铁路的陆续开通,未来几年内,从武汉这个“圆心”出发,到“1000公里距离”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均可实现当天往返。

  不独于此。作为两翼,我省的高速公路、航空也正在发力。

  陆地上,沪蓉西(沪渝)高速已全线通车,从武汉至恩施减至6小时;天空中,天河机场迈入千万级机场行列,以武汉1500公里半径画圆,全国38个重要机场32个处于圆内;水路上,沉寂多年的长江黄金水道新一轮开发悄然启动,“通江达海”蓝图初现。

  交通专家、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胡润州认为,中国的四大交通枢纽中,广州主要辐射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北京主要集中为华北,上海以长三角为重心。从区位角度来看,湖北的“天元”位置最具优势,这是另外几个枢纽无法替代的。

  重归地理“天元”,湖北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

  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上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天元”。但地理上的“天元”能否成为经济上的“中心”,还取决于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梦想重返中国经济舞台中心的湖北而言,武广高铁的开通,仅仅只是个开始。

  沿武广高铁南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比肩而立,各具特色。

  作为中国南部最重要的三个城市群,未来各种产业要素、资本要素将在它们间快速流动、聚集,形成一条更具活力的“武广产业经济带”。

  武汉城市圈

  抢占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根据规划,到2012年底,武汉城市圈将实现生产总值1.1万亿元,年底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万元,比2007年翻一番。

  同时,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为实现这一规划,武汉城市圈正着手打造“四集群六产业链(集群)两中心”,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对接、关联互动、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一体化产业格局。

  其中,六条重点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转化链、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链、石油和化工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

  四个产业集群为: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及新能源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两中心为: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服务业中心。

  长株潭城市群

  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产业成重点

  到 2010年左右,长株潭将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成为湖南省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有效的改造,工业装备要全面达到本世纪初世界先进水平;交通、流通、信息、旅游及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服务中心;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与教育四大产业群基本形成,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珠江三角洲

  紧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今年,广东省出台了珠三角地区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形成“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推动珠三角地区转型升级,从整体上形成互相协调、互补发展的产业格局。

  根据规划,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4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约115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81%。

  在产业布局上,珠三角紧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出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主编:姜月波 文字:记者谢慧敏 摄影:记者杨发维 版式:史果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