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文正
“本以为金融危机下,政府会出台更多的鼓励、扶持政策,没想到却在这个时候来了个‘雪上加霜’!”
浙江蓝贝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水明一脸的失望。3月23日,他在接到杭州萧山区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商会转发的《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上牌登记管理的通告》后,心情顿时黯淡下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本来日子就很难过。3、4、5月又是电动车的销售淡季……”全水明无奈地摇了摇头,“限速20公里的电动车,你会买吗?老百姓更加犹豫、观望了。”
2001年,全水明看到市场对电动自行车旺盛的需求,成立了浙江蓝贝车业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蓝贝车业”依然销售了4万多辆电动车。作为萧山的一家企业,其主要市场在杭州市区以及下辖的各个县、市。但这次“限速限行”令后,全水明的估计是:公司的销售将下降40%—50%。
杭州“限行令”的消息也传到绿源集团董事长倪捷的耳朵里。在过去许多年里,倪捷一直作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代言人”与各地政府部门“吵架”而闻名。但这一次,倪捷似乎累得不想吵了。“希望杭州市有关部门多想想胡锦涛总书记那句话:不折腾。”倪捷说。
杭州“限行令”再度引争议
3月23日,杭州市公安局、杭州市工商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上牌登记管理的通告》。该通告称,自今年6月1日起,只有列入《杭州市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上牌登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电动自行车,才准予在杭州市生产销售和上牌登记。而要想列入目录,则要满足许多条件,质量方面要达到9项规定要求,比如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50kg;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不大于36V;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不大于240W;限速装置必须固封,不可拆卸、不可调节等,否则不得进入市场。
之所以对电动车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杭州市交警部门的理由是,近年来电动车用户不断上升,截至今年2月底,杭州市区电动车辆已经上牌登记的就有94.61万辆。不少电动车由于速度快,超标严重,在2008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涉及电动车的875起,造成973人受伤。而涉及电动车的死亡事故有141起,造成152人死亡。
“100年前,汽车的交通事故为零;十几年前,电动车的交通事故也是为零,现在都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什么?用的人多了嘛!限电动车,为什么不限汽车?”倪捷对杭州交警部门提供的涉电动车伤亡数据不以为然。
“称电动车是新的‘马路杀手’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倪捷补充说,2004年,国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首次将电动车责任事故死亡列入统计。当年发生责任事故死亡的人数为152人,此后逐年上升,到2007年电动车责任性死亡人数增加到602人。但是在同一时期,自行车责任性事故死亡人数则从2000人下降到957人。“非机动车总量大幅上升,电动车大面积替代自行车时,非机动车整体死亡人数却在迅速下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电动车的事故恶性程度远远小于自行车!”
与倪捷将关注点放在电动车交通安全上不同,全水明更多的是对电动车标准的困惑。“电动车有国家标准,有浙江省的标准,这次市里又出台一个‘标准’。检验是否合格以‘省标’为标准,但上牌又要以‘市标’为标准。”全水明说,仅是适应这么多标准,就要花很多精力。
“符合‘国标’不一定符合‘省标’,符合‘省标’又不一定符合‘市标’。”令全水明担忧的是,企业经营的成本也会因此大幅上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上一个牌照,多上一个目录,不花一笔钱能行吗?”
厂商左右为难
“对于政府出台的措施,我们没有疑义。”萧山区电动车自行车行业商会会长石永良说,“政府要遏制交通事故,维护杭州市容形象,我们能够理解。”
“但是,”石永良很快就转折了:“这政策的出台,对企业打击很大,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多考虑一下。”
石永良分析说,如果相关部门这次“动真格”,会同时造成三种情况:生产厂家要开拓新的市场;经销商退车;老百姓不买车。这三者一起袭来,很可能就会造成生产企业的破产,生产企业一旦破产,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下岗工人推向社会,售后服务无法兑现等。
一些电动车生产企业也认为,危机下一些本要买汽车的消费者会转而买电动车,由此看好电动车市场,并扩建了厂房,增添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目录》一旦付诸实施,对这些企业的不良影响将更为深刻。
为了减少损失,争得一点点“话语权”,4月12日,浙江省自行车协会召集了20多家电动车企业的负责人开了一次内部会议,商讨对策。
据了解,会后自行车协会与质检部门达成了一个协议,主要内容是:生产的车辆不符合“市标”但符合“国标”的,可以继续生产,但必须异地销售;但在杭州销售的,必须符合“市标”。
然而,仍有厂家不满。“美国电动自行车的标准是限速32公里,欧洲是25公里,我们限速20公里,本身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产厂商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如果电动车的速度在20公里以下,至少有60%的人不会去买电动车了。”
夹缝中的生存
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措施,企业主们并非全然反对。
“有些厂家车子越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些消费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也确实太差。”全水明说,电动车行业要想健康发展,既需要“行业自律”,也需要消费者的“行驶自律”。
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电动车行业内鱼龙混杂,厂家之间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政府的管理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该人士认为,应该对电动车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分成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动自行车的摩托化,如果将电动摩托车从中划分出来,以管理机动车的方式去管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尽管如此,摆在全水明们面前的,依然是企业生存的难题。“杭州市质检部门抽查企业的第一天,有些企业就干脆关门躲避了。”全水明透露说。
对职能部门的检查,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在企业发展之路上,能走多远算多远。在萧山区,一些电动车企业只能如此无奈地消极应对。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传说电动车新“国标”即将出台时,就有一些企业萌生了退意。
“但‘隔行如隔山’,转产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如果杭州不让销售,我就开拓其他市场;如果杭州不让生产,我就考虑异地生产。”全水明对电动车行业依然坚守,尽管他知道,这需要付出时间和成本。
与电动车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相比,在杭州市场占有重要一席的绿源集团则从容得多。2008年,倪捷在山东沂南县投资兴建年产20万辆电动车的工厂,意在拓展北方市场。“杭州是我们的重要市场之一,但对我们的总体影响并不大。”倪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