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晋江鞋业触底反弹(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 21:52  CCTV经济半小时

  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摆脱无单可接的困境?

  在晋江,有一批企业这些年坚持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同时也没有放弃国内市场,比起那些完全靠贴牌的出口企业,他们现在的日子要好过的多。在国内市场旺盛消费力的推动下,它们可以说是实现了逆风飞扬。但是,自主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国内市场也需要长期的拓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怎么才能摆脱无单可接的困境呢?来看一下晋江鞋业的选择。

  超越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专为国外品牌代工的知名企业,它的客户都为世界知名企业,因此,老板胡有德在建厂初期对企业的产品定位要求也比较高。

  超越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有德:“我们公司定位是做中高端产品,原来最早是想切入国际市场。”

  为此,胡有德花费了巨资,从国外购进了许多制鞋的先进设备,并且积极的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使其符合国际标准。以便让企业能够在国外市场接到更多的订单。

  胡有德:“我们投产第二年已经通过了国际上三个论证。”

  然而就在胡有德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所能接到的订单不但越来越少,而且企业在资金上所承担的风险却越来越大,这让一向做事沉稳的胡有德一下子没有了主意。

  胡有德:“我们对国外的这种风险控制我们是最忌讳的,最恐惧这方面。”

  国外的市场不断萎缩,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为此,胡有德也想到过子自己做品牌,然而,资金、市场、销售渠道,这些都谈何容易。

  胡有德:“要想做一个自主品牌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得成。”

  外贸的客户越来越少,订单的毛利率也越来越薄,而创品牌转内销又需大量资金,短时间难以实现。此时,胡有德尝到了企业进退两难的滋味。

  胡有德:“这种现象我们是很恐惧的。”

  就在胡有德经营的这家公司外贸订单不足,企业发生困难的时候,离这不远的自有品牌,乔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扩张迅速,以每个月新增近百家销售店的速度,在全国发展到了4000多家,而企业自己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乔丹有限公司负责人谢长志:“我们现在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头都投放到市场销售通路这一块和产品研发这一块,把产品生产这一块我们交给专业的OEM去生产、去管理。”

  2007年乔丹公司找到了本地的超越体育用品公司,希望有做国际知名品牌经验的胡有德为其生产。而这一做法,恰恰与晋江市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

  中共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我们的一些品牌企业,原来的一些单放到广东浙江去生产,我们现在引导它,能够放一部分在本地来加工生产,一方面减少它的成本,另一方面又能救活我的一些外贸企业或者加工企业。”

  晋江市商会副会长丁荣华:“这种大分工大企业去搞营销,搞开发设计,小的我们来做它下游的加工,这样大家都能生存。”

  2008年1月,胡有德调整了公司的经营策略,将生产重点由国际转向了国内,与乔丹公司进行了协作。

  胡有德:“跟乔丹配合,我们风险,特别是在资金链的风险上我们减少很大。”

  与当地的自主品牌合作让胡有德摆脱了外贸订单不足的困境,2009年初,胡有德在完成了乔丹100万双的订单以后,又有了逆市而上的想法。

  记者:“现在在建什么?”

  胡有德:“这是我们新的厂房,鞋厂,整个厂有两万六千平方,里面有八到十条生产线的容量。”

  记者:“你们为什么要建这个呢?”

  胡有德:“我们对国内市场应该有信心。”

  在晋江,不但是乔丹,安踏、特步、361度等国内知名品牌,都与当地的制鞋企业,进行了有效的合作,解决了一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问题,而安踏的外包订单更是达到了50%。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赖世贤:“在晋江在中国优质的供应商还是比较多的,我们也把一部分(产品)给外包,让公司主要的精力在品牌在研发上投入更多一点,而不是生产规模无限制的扩大,保持自己一个合适的产能,合适的成本结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经济危机中外贸出口企业困境,晋江市有关部门还在资金上,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上,对制鞋企业进行了扶持,力争突围。对于许多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鼓励上市,增强其创新能力。

  半小时观察:冬天催生变革

  晋江这个鞋都的称号其实不止放在中国,即使放在世界上也毫无争议。当世界经济都因为金融危机开倒车的时候,晋江企业日子难过也在所难免。但是,从晋江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了这个寒冬中难得的一抹亮色。

  一批自主品牌的崛起,真正让晋江鞋都的称号名副其实,而金融危机的到来,让这些品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身上,也维系了一个产业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在危机中,晋江企业调整了自己的市场结构,还在推动整个制鞋产业链的转型。其实,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晋江鞋业的变革、转型和整合早就应该进行,谁都知道,仅仅靠数量上的优势,靠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并不能为晋江鞋换回市场制高点。但是,在过去几年里,这些鞋业巨头们顺风顺水,高枕无忧,没有生存压力,也就一直缺乏变革的动力。直到金融危机来临,制鞋企业终于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意识到只有走出画地为牢的桎梏,才能走出当下的困境。这场悄然发生的变局,其实正是晋江在冬天里最珍贵的收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