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庄启示:顺势而为 低成本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7:24  《中国商界》杂志

  ——北京市宋庄镇文化兴镇的启示

  文/乔润令

  在北京东部,距离繁华的市中心不足20公里的通州区宋庄镇,以前是一个不知名的普通小城镇,近年来由于大批艺术家的聚集和文化产业的勃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知名度日隆,“中国宋庄”正在成为一个受到国内国际广泛关注的文化品牌。

  宋庄是国家发改委指导的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作为文化兴镇的一个典型,宋庄的崛起,缘起于大批艺术家的聚集,发展于政府明智和有远见的政策支持,在宋庄文化兴镇的过程中,市场机制是主导力量,而政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尊重市场、尊重现实,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使用有形的手,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手段,以不动产租赁为形式,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推动了艺术家、当地农民、政府三者利益的共生、和谐与共赢。创造了文化兴镇的一种成功模式,为全国小城镇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意的示范,也是“新上山下乡”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圆明园画家村的消失,催生了宋庄艺术村的诞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前卫艺术家在圆明园废墟上的福缘门西村和挂甲屯一带租房画画,开始了“画家村”的历史。然而,由于当时实行的排斥外来人口的城市管理政策和个别艺术家们的所谓“出轨”行为,导致圆明园画家村群体为当地政府所不容,遭到集体驱逐。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被解散,艺术人群开始了向宋庄的集体大迁徙。艺术家们落户宋庄,虽然起于民间,自发形成,但十多年来,他们能够在宋庄生存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宋庄政府的做法概而言之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首先是开明、宽容,敞开大门欢迎艺术家。北京郊区与宋庄相同条件的小城镇无数,但艺术家之所以积聚于宋庄,村民们接纳、尊重、容忍、接受艺术家们特立独行、放荡不羁的性格和行为,让艺术家感到了自由和宽松,是重要原因。同时,政府的宽容、政策的宽松也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画家的增多,村里主动提供工作、生活场所。村民房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村里主动将废弃厂房按要求改造成工作室出租给他们。对有特殊需求的画家,村里出租土地让他们自己建房。村民的接纳欢迎和宽松的政策使得在宋庄生活的艺术家从1994年最初的10多个人,发展到如今的2500多人。

  其次是把艺术家的生存发展纳入了宋庄的发展轨道。大批艺术家的进入,使原有的村庄生活发生了变化,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宋庄镇政府对于艺术家群体不仅没有看作另类或者是管理上的负担,相反,把他们看作是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资源。事实也是如此,多年来艺术家的不断进入改变了宋庄的整体面貌,融入宋庄的艺术家无形中已经成为提高宋庄知名度和促进宋庄发展的一种独特资源。宋庄镇政府顺势而为,把艺术家群落当作促进宋庄发展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文化造镇”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确定发展规划,整合全镇资源服务于艺术家群体,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二、把工夫下在延伸公共服务上

  在宋庄,艺术家栖居的方式大体上有三种:一是租用村民的房子,同村民签订租赁合同或口头约定,这是过去10多年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同村委会或村民签约,购买或租用农民的宅基地自己设计建造适用的工作室,这是相对比较成功、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艺术家的方式;三是租用闲置工业厂房改造成工作室,这种方式是后起的,但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家聚集的主要方式。租用闲置工业厂房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生活和创作成本比较适宜,冬季统一供暖,加上没有更多的民居可租用,是目前艺术家在宋庄建立工作室的次优选择。

  我们以艺术家最为集中的小堡村为例,目前租住农民自建住宅的艺术家占40%,租住工业厂房的占50%,自建房屋的占10%。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宋庄形成了艺术家与村民混居、传统民居和具有艺术特点的现代建筑错落分布的城镇空间格局。

  在渐次兴起的新农村建设和镇区建设的改造过程中,宋庄政府的城镇管理没有搞整齐划一的所谓新农村建设,也没有进行劳民伤财的大规模拆旧建新。在规划上他们非常注重保护村庄的原生态,而不是大拆大建,把农民都赶上楼,他们充分尊重原有的城镇及村庄发展形态,通过对这些形态的重新塑造,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城镇和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提升了村落公共空间的品质,在整治的工作中注意保持村庄景观的原生性,实际上也就保护了艺术的根源。

  这种顺势而为、延伸公共服务的城镇管理思路,首先是没有改变艺术家原有的居住创作的格局,乡村风貌依旧,生活居住的成本也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艺术家的工作室被农民的房子分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房屋空间大、采光好、环境安静、适合艺术创作而价格便宜,既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创作和展示的空间,也是接待访客或业内人士聚会的地方,是理想的艺术创作场所。实际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能够租到非常便宜的创作和生活场所,是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还不能靠作品维持生活的年轻艺术家愿意住下来的原因,也是宋庄艺术家群落之所以能够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

  其次,正因为政府在城镇管理上没有搞什么拆旧建新、升级上档,而是顺应了原有的形态、原有的建筑风格,宋庄由农民、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历史、自身的特色和文化的魅力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在村庄的延伸,使当地居民和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自来水有了、冬天有暖气、污水走地下,垃圾有处理,晚上黑暗的街道有了街灯,住宅之间围合而成的充满垃圾的空地经过整治,犹如巧媳妇打扫自家院子,摇身一变成为休闲小广场,辅以绿化、座椅、花坛、街灯等景观设施,花钱不多,效果却很显著,公共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

  三、允许农民通过租赁和发展小型三产的方式获得财产性收益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宋庄艺术家积聚地形成的过程,宋庄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试点小城镇冲破旧的制度、探索新体制、试验新政策、进行体制和政策创新的过程。艺术家到小城镇范围内购买和租赁经营住房,打破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限制。为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宋庄镇政府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土地产权及财产利益,允许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上,通过租赁方式获得财产性的收益,不仅有力的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从试点的角度看,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创新探索。

  以艺术家集中的小堡村为例,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租房中受益,获得财产性收入。10年前,买一个农家小院不超过1万元,现在少说也要10万元;过去租一个小院月租金300元,现在少则500元,多则数千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年收入120万元。小堡村村民人均收入已由1993年的30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2000元,从宋庄的最穷村,成为在镇里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适应大批艺术家到来的情况,宋庄镇政府调整了吸引大投资办大型服务业的做法,把适合开展的文化服务业、旅游、服务性餐饮业、娱乐业、旅店业等方面的资源开发,更多地让当地农民和居民分享。鼓励城市居民到小城镇来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企业。

  在政府开明政策的支持下,该村640名劳动力,除自谋职业者外,村内安置400余人,基本实现了全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文化产业中。小堡村已有11家画廊,5家经营画材的商店,其中一部分为村民直接投资。小堡村民靳东升开办了“韩燕画廊”,展示和推介宋庄画家的作品,使画廊成为“艺术的物流仓储”,自己成为文化经纪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李营把废旧汽车零配件制作成艺术品,一个艺术节就收入几万元。

  按照规划,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起了小型的餐饮业、小旅馆、小酒店等适合大众水平消费的各种服务业。村集体还兴建了小堡商业广场,把门面房以低价租给村民,由村民从事经营增收或在转租中赚取差价。1994年村里只有4个小卖部,没有一家饭店,现在则有了8家超市、46家饭店,美术用品商店5家。

  大批城里人作为中小投资者围绕着艺术创作的需要,开办了从原料供应到画廊、经纪机构,加速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并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到宋庄生活和创作。如果按照一个艺术家1年消费2万元现金估算,1000名艺术家就能给给宋庄带来2000万的现金流,可以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

  四、挖掘现有潜力,低成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盘活存量的闲置资源,针对集聚区内企业闲置房地和居民闲置房屋,实施结构性软替代,使闲置资产得到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缓解招商引资的土地压力,并节省了水、电、路、气等产业配套设施,低成本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宋庄镇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2006年初的统计,工业园区闲置厂房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闲置工业厂房是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建设利用既有基础设施优势,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和厂房,把既有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兴的产业优势,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也降低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本。大量的闲置工业厂房优先租给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形成喇嘛庄大院、艺术家集中营、嫘苑女艺术家工作室等一批艺术家集聚地,随着文化创意个体、机构数量的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渐成气候。

  宋庄这种依靠盘活存量资产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一方面摆脱了过分依赖优惠政策、减税让利,吸引外来资金项目发展自己的一般轨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工业空地,挖掘现有土地等资源的潜力,使产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低成本、低门槛、竞争力强的状态,这也就超越了时下许多小城镇建设发展靠新增土地、动辄拆迁导致农民上访、为了景观形象搞不切实际的升级上档,致使大批新建设施落成之后反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遏止了经济发展活力的老路。

  显然,宋庄之路是具有特色的双赢之路:对于村民来说,艺术家的存在使他们增加了收入,改变了村庄面貌,有利于他们的长远福祉;对于艺术家来说,宋庄从一个无名的小镇成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群落,许多艺术家从此扬名海外,宋庄已经成为适宜艺术家生存发展的艺术“圣地”。对于镇政府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宋庄的知名度,每年给宋庄带来上亿元的收入,已经成为首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宋庄的探索是成功的,为全国小城镇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尊重市场,顺势而为的管理和政策;尊重农民权益、符合发展阶段的小城镇规划和开发模式;以人为本,服务于艺术家和农民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产业发展路子,宽松的政策环境;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宋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