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产业的生态就无法形成;没有生态的产业,就像大海里的一支孤舟,沙漠里的一棵孤树。”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管委会(下称“沈阳金融开发区”)主任庞洪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作为开发区的掌门人,庞洪波主任做事一贯低调,不喜欢张扬,但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却很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在今年,沈阳市人大将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列入了1号议案。
“这在以前的‘两会’上是没有过的,下一步很有希望晋升国家级。” 庞洪波主任的乐观并非没有缘由。
2008年底,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专赴沈阳进行调研;今年初,一份长达9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建设东北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应运而生。报告明确提出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将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并进一步指出,从辽宁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金融业发展状况来看,以沈阳为核心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乃至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
记者日前获悉,沈阳市已经启动相关的申请。
代表委员联名建议
3月8日,在辽宁省人大代表住地,记者获悉,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沈阳市1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联名建议将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
代表们建议,国务院尽快批准确定将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赋予其围绕建立健全产业金融体系开展创新的先行先试权。代表们表示,将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能够为建设东北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坚实的载体平台,有利于促进东北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从而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四大金融战略布局,促进和完善我国金融业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在辽宁省的政协委员中,也有40多名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出相同的提案。
“沈阳金融开发区是东北唯一的金融生态区,更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东北区域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承担着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金融平台和功能支撑的重要使命。”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3月10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肯定了沈阳金融开发区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肩负的重任。
金融资本拉动产业资本
“东北是以重型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制造、化工、汽车制造等老工业产业为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往的这些产业在市场中的优势不断丧失,迫切需要进入一个以金融资本拉动产业资本,以产业资本推动金融资本的良性发展轨道。沈阳金融开发区正在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引擎。”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在加速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重庆、青岛、西安、郑州等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对国内大城市争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热情,赵长义主任向记者解释说,“从国内经济区发展规律看,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需要一个推动该地区发展的引擎──金融中心。如‘长三角’的上海浦东,‘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京津唐’的北京金融街、朝阳区CBD等,金融中心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现了巨大拉动作用。”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大省,也是举足轻重的经济强省,经济总量接近东北地区的半壁江山。同时,辽宁还是全国的金融大省,金融业发达程度仅次于东部经济区发达省市,明显强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其它两省,是全国金融业第二方阵的领军省份。
基于此,2002年1月,沈阳金融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辽宁省就提出了以沈阳为核心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2005年,辽宁省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5〕24号文件)中指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集聚,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这也是辽宁省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沈阳金融开发区”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
2006年4月,辽宁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的请示》(辽政〔2006〕86号)。在此期间,辽宁省在继续推进开发区晋级的同时,又将以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纳入了《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全省十大重点服务业项目,全力加以推进。
“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对于解决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所引发的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东北所特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改革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沈阳金融开发区建设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意义深远”。赵长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毫无疑问,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在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会有区别,国家级的政策扶持力度会更大一些。但是要建成统领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沈阳金融开发区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金融洼地效应”显现
“从辽宁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金融业发展状况来看,以沈阳为核心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乃至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赵长义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据赵长义介绍,目前,沈阳市的存贷款余额、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开放度等主要金融指标均居东北地区前列,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务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沈阳金融开发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金融聚集效应明显,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8家,外资银行10家,引进公司总部75家,培育成长型公司总部200家,金融洼地效应加速显现。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内金融机构的存贷金额已占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总额的55%,约占辽宁省总额的1/3和东北三省总额的1/6。2008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289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6.1%,同比增长44.9%,成为东北地区单位土地面积金融机构存贷密度最高、金融业税收贡献最大、金融服务功能与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兼备的重要金融区。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开发区已呈现出‘金融聚集,总部纷至’的良好局面,主要金融指标居东北地区前列,作为东北区域性金融管理、金融业务和金融调控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赵长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全国人大代表、盛京银行董事长张玉坤在建议中提出,“从发展战略来看,国家还应该在东北区域内设立相应的改革试验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试验,发挥示范和推广作用,加快东北振兴步伐。将沈阳金融开发区确定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依据充分。”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金融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作为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政方针的一项具体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竭尽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赵长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