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投融资平台出手
吴鹏
伴随着地方债的放闸,作为省级地方债的发行主体,四川发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据接近四川省地方债发行的市场人士透露,事实上此次地方债发行的最终成败取决于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能不能有效发挥出其投融资平台的乘数效应。
经财政部核定,四川省成为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省份,占全国2000亿地方债券额度的9%。
地震灾后重建无疑是四川省此番拔得头筹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180亿地方政府债券拟安排省本级90亿元,转贷市(州)90亿元。
“利用四川发展这样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满足银行授信的资质需求,将这180个亿放大至3倍乃至更多,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入进来。”四川省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马文才说,通过地方债的发行达到拉动四川震后投资需求的资金瓶颈,拉动内需的目标可以得以实现。
填补资金缺口、投资新项目
去年遭受地震重创的四川,今年提出的增长目标是“保九”,计划三年内投入政府性资金8000亿元,带动社会和民间资金3万亿元。
不过,目前仅142个地震受灾县,规划重建资金总需求即达1.7万亿元,而来自国家层面的资金约2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约2203亿,在川中央单位和企业300亿),加上省级财政自筹资金、各对口援建省份资金、港澳援建资金和社会捐款等等,总计约为3000多亿元,资金缺口达到1.3万亿。
与此同时,在2007年才完成历年累积财政赤字“消化”,首次实现收支平衡的四川省级财政,在5·12地震之后,再次面对省级和受灾地区财政支出大幅增长而收入减少的局面。截至去年10月,四川省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达53.4%,比上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
“去年确实有赤字,主要原因就是财政减收因素和因为救灾增加了支出的因素,但是最终靠省级平衡。”马文才告诉记者,“当然,2009年存在可能的赤字因素。”
根据《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后,由中央财政统一代办偿还。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所需资金,及时向中央财政上缴地方政府债券本息、发行费等资金。
四川省180亿地方政府债券将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生态建设工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涉及民生的项目建设与配套等。其中,将优先安排属于中央项目地方配套缺口部分。
“如果没有成熟的项目,那么就会出现滞投所带来不必要的债务利息。因此,如果债券首发过迟,拖慢了分批发行的进程,就有可能面临升息后带来地方债高利率负担的局面。现在可谓恰逢其时。”四川省财政厅预算处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地方债的使用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填补先前的资金缺口,二是投资新项目。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投资得好、项目收益高,就会推动经济增长。如果投资失败、项目收益不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上述四川省财政厅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据本报记者了解:四川省本级90亿元债券将委托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项目实施,通过其融资平台吸引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放大债券资金的乘数效应。
投融资平台发挥乘数效应
四川发展控股公司在今年1月成立。这家按照“1+N模式“整合了22家国有大企业的“巨无霸”控股公司承担起了“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四川省重大项目建设当中的‘投融资’平台作用”。
与以前22个分散的国企主体相比,四川发展控股的“规模效应”已得到初步显现。据四川省相关官员透露,在成立短短两个月内,3A资质的四川发展控股公司目前已经取得了数百亿“随时可以提款”的实质银行授信。
四川省内一家银行行长告诉记者:“有了这家公司承担发行,国家信用作担保,现在开闸放债的话,信贷资金能够顺利跟进。”
至于市场上对于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会不会因为部门利益、政出多门导致项目混乱、对举债项目管理失序的疑问。马文才的回答是:“不必有这样的忧虑,最终的债还是地方财政上来还,四川发展控股只是负责项目和筹钱的平台。要知道,四川发展的项目不是它一家能够决定的,是由财政、发改委共同确定。”
四川省这次发行的地方债券,最后主要由四川发展控股公司具体组织业主从项目收益中统筹安排予以偿还。市(州)需偿付的本息,由各有关市(州)足额安排还本付息所需资金,并及时上缴省财政。
“只要发展的效应超过贷款增加的财政上的利息负担,就能够最终实现真正的发展。”马文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