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年百万大移民即将落幕 1600亿后续投资“安稳致富”
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
谭栖伟不会忘记,三年前在影院观赏《三峡好人》时的感动与感慨。“小人物身上透射出坚毅、执著不凡的精神,故事真实而感人。”
事实上,《三峡好人》这部小成本电影,与三峡并无太多纠葛,只是巧妙地依托三峡搬迁、百万移民的宏大背景铺陈叙事,从而传递出人文主义的温暖情怀。
电影是柔软的,现实是坚硬的。1992年至今,三峡始终牵动着世人的敏感神经,动迁之难、移民之艰,一直考问着重庆官员的执政能力。
《中国经营报》: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淹没指标和移民搬迁任务量占全库区的85%,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峡移民工作视为“立市之本,统筹城乡之重、富民兴民之要”。现在来看,移民的安稳致富是2009年启动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最大诉求与难点。
谭栖伟:是的。众所周知,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2009年全面建成,建设期17年。三峡工程建设了17年,移民工作也开展了17年。现在,即将彻底实现“搬得出”的目标。2008年,库区移民就业一度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招工难和移民就业难两个问题交织出现。七成左右的库区移民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就业技能的移民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中国经营报》:目前,移民的失业率相当高,库区产业也比较空洞。对此,重庆市政府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
谭栖伟:2006年底,库区移民失业率的峰值是18.5%,后来回落到13.5%左右,那一时期,社会矛盾自然相当突出、尖锐,我们压力最大,睡觉总是不踏实。现在库区移民失业率是8.95%,产业空虚、就业艰难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缓,但是依然面临着两方面的考验:库区的支柱产业还未完全形成,稳定的就业渠道还未完全打通。
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重庆市企业经营、投资意愿、就业状况、消费预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务工农民回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城镇职工失业风险相叠加,这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等深层次问题交织,增大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
当然,最终还得靠发展库区产业以提高移民就业的长期性与稳固性。我们正在争取对口支援无偿援助2亿元,招商引资协议投资500亿元,到位资金250亿元,对外输出劳务6万人。如果将就业培训比作为移民“输血”,那么,加快产业发展则是为了形成库区的“造血功能”,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使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中国经营报》:2008年12月,温家宝总理视察重庆时特别强调,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库区一定要重点抓好生态建设与灾害防治。这是否意味着重庆库区将整体步入战略转型期?
谭栖伟:重庆库区确实已经进入到“后移民时代”的战略转型期。我们继续争取国家安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用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三峡水库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也在加快。我们已着手编制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系统工程规划。一定意义上说,相比移民搬迁工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更加艰巨、复杂,目前,重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到2012年有望构造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
《中国经营报》:移民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后,三峡库区将进入到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后续期。据说,后续期的资金需求有1600亿元之巨?
谭栖伟:经初步测算,要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安稳致富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大约1628亿元的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三峡基金、生态补充资金。以这些基金为主体,同时可以撬动大约5倍的社会资金作为补充,目前初步考虑将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达成这项1628亿元的投资。
解决移民就业的“药方”
为了降低失业率,重庆每年都有以培训三峡库区移民为主题的活动。
2006年实施了消除城乡移民“零就业家庭”行动,8000多户一万多人解决了就业。2007年7月实施“双千工程”,即一年时间内培训1000名劳务经纪人、1000名移民致富带头人,以带动库区4万名移民稳定就业。2008年,在重庆主城和15个库区区县加快建设培训就业基地,重点培训库区新增劳动力和现有青壮年劳动力,全年累计培训约10万移民。2009年,重庆将继续搞好移民后期扶持规范化管理,稳妥实施城镇移民困难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