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开发商发放购房消费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3日 10:30  长江商报

  本报讯(记者 胡晓莉)始于重庆开发商的“送购房券”的风潮,近日也开始席卷武汉。记者昨日获悉,武汉本土一开发商所开发的楼盘——东湖·春树里也高调跟进,发放自己楼盘的“购房券”,而一套户型最多可以抵用17万元的购房券。

  据了解,该楼盘发放的购房券总额达到5000万元。这是武汉首次以开发商名义单独发放购房消费券。

  领券没有门槛

  记者在该楼盘发布的广告上看到,该购房消费券一张面值1万元,该楼盘的VIP客户凭身份证可申请消费券5张;非VIP客户可领取3张消费券。凭该券购买指定房源,不但可以享受八五折优惠,还能以券抵现金。一套房最少抵用5张消费券,最多可抵用17张。

  记者按开发商提供的销售表粗略计算了一下,一套单价约7500元、面积170平方米的观景户型(最多可抵用14张消费券),八五折后,单价为6300元,抵用14万元的消费券之后,每平方米的单价仅5300元。

  发放该消费券的楼盘负责人,湖北凯旋门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发放价值5000万元的购房消费券,主要是为了响应政府“积极发展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的政策,真正让利于民。

  市民:买不买还应看心理预期

  对于开发商发放购房消费券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市民。市民张震认为,购房消费券到底好不好用,第一要看开发商有没有设置门槛,第二要看是不是真的能给买房人带来实惠,如果形同虚设,也就是个噱头而已。不过,也有市民表示,领消费券不用花钱,可以先把这个实惠拿到。但真正买不买房还要看折扣和抵券以后的房价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价位,这才是决定购房者购买与否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购房消费券应是在楼盘本身已降至适当价位的基础上,还额外让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购房者减负,不会沦为噱头,才能受到市场欢迎。

  想降价,又担心助长楼市的下行预期

  单价相差近千元 售楼员看“脸”喊价

  “这种小户型现在均价多少?”第二次到武昌一楼盘看房的小张指着该楼盘一套98平方米的小三房问道。“你好,这套的均价是5100元每平方米。”负责接待的男置业顾问很干脆地回答了小张的问题。

  “啊?刚才接待我们的人还报的是4800元呢。”小张备感惊讶。“喔,你是老客户啊,我们是有过4800元的均价,你如需要也可以帮你争取。”男置业顾问说。

  待男置业顾问走远后,一直站在一旁的一对老年夫妇说:“别听他的,他们看人报价,我们从年前看到年后,现在那个老接待我们的人说这种户型4500元都可以争取到。”

  新面孔一个价,熟面孔一个价,老面孔又是一个价。记者昨日在踩盘时发现,这种现象在武汉楼市中已不是个案。

  看面孔报价

  “满以为人多好谈价,结果报出来的价完全不是那回事。”上周六,随看房团去汉口城郊某楼盘看盘的郝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报价乱。他说,组织方事先报的均价是4500元/平方米,但到了接待人员的嘴里就变成4700元/平方米,还说拿出来的是最低价。

  为何现场报价和组织方的报价相差好几百呢?一对到过现场几次的中年夫妇为郝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该楼盘对第一次来看盘的新面孔都实行统一报价,这个报价要高一些。等第二次再来,明显体现购房意向时,售楼员会再报一个低一点的价格把意向客户留住,如果购房者确实想买,再次跟售楼员砍价,只要不超过他们规定的底价,一般都会成交。

  “听了这话我冒了一身汗,万一看第一遍就买了,就亏大了。”郝先生感叹道。

  开发商左右为难

  “这样做我们也是没办法。”圈内一位不愿具名的销售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实话,每个楼盘现在都是左右为难,不得不这么做。”

  这位销售总监告诉记者,如果还像年前那样公开打降价牌,市场观望氛围会更浓,甚至会继续恶化。对此,他们对于有意向的看房者,绝不会死咬价格,只要不超过他们的底线,一般都会满足客户的要求。

  “这种方法的效果还不错。”一些购房者看到房价没有继续下降,都开始出手。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一首席分析师表示,市场好的时候,多数购房者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从去年年底开始,市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凡事好商量,特别是春节后看房人数大增,开发商怕报价太高吓跑买房人,报价过低又恐激化与老业主之间的矛盾,所以对于那些“诚心诚意”买房的,多少都能给一个折扣价,但幅度不会一样,同时会口头要求买房人保密。

  据了解,不光在武汉,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发商也都采取类似灵活的销售策略。

  本报记者 胡晓莉

    相关专题:

    全面拯救楼市方案出台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