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葛丰/上海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增多,流动人口规模增大,约占全国党员总数2.8%的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服务难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新情况和新现象,不少地区开始探索建立某种新的机制,希望对此新问题较为有效地予以缓解。
沪闽探索创新模式
同处华东地区,加之经济互补性较强,近年来,上海、福建两地人员往来频繁。以地处闽东的宁德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在上海经商办企业和务工人员达到17.8万人,流动党员近2000人。
基于多年探索,2008年12月28日,上海市宝山区与福建省宁德市在上海签署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宁德市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福建首个地级市委驻沪工委)、党员服务中心,宁德市共青团驻上海工作委员会同期成立。
根据协议书内容,双方将在流动党员延伸管理、在党员相对集中区域建立“驻外”党组织、共同加强流动党员服务工作、及时向流动党员提供就业资讯、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协作。
这是沪闽两地共同探索流动党员组织创新的“升级版本”,在此之前,宁德市周宁县率先于1994年设立上海流动党员党支部。经过14年发展,目前该县已在上海成立驻沪党委,下辖党总支3个,支部10个。
“驻沪党组织的成立,为服务流动党员和在外乡亲、维护群体安定团结、回馈家乡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宁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民生向记者表示,“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针对流动党员成立异地党工委更有特殊的价值。特殊时期,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更需要主心骨和定心丸。”
据郑民生介绍,下一步,宁德驻沪党组织将在上海开展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帮助提高流动党员就业能力与素质,并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
动态管理难题待解
针对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央提出“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去年年底,中组部发文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级党组织要把对流动党员的服务摆在重要位置。“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围绕克难奋进、创业发展等主题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在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上发挥表率作用,在自我发展、带头发展上发挥表率作用,在服务民生、维护和谐上发挥表率作用”。
周宁县驻沪党委的经验不乏可借鉴处:2004年,该县驻沪党委牵头组织周宁籍企业家投入资金2亿元,成立闽商在沪最大的担保公司。目前,该类担保公司已经发展到30多家,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100多亿元;2007年,周宁县驻沪党委牵头成立党员帮扶基金,基金红利全部用于流动党员的教育、活动和扶助等等。
尽管效益颇丰,但是类似创新模式的推而广之仍有不少困难。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3月19日,全国31个省(区、市)排查出流动党员219.4万名,约占党员总数的2.8%,但是这些流动党员中被流入地接收的比例却相当低。
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王华博士就此情况分析认为,“面对跨地区、跨城乡、跨行业、跨单位的流动党员不断增加这一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距建立健全一整套动态管理机制尚有差距。”
王华向记者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在管理理念上,还没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转向动态;第二,基层党组织建设较为薄弱,在两新组织、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集贸市场等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的基层组织还不够完善、灵活、多样、优化;第三,管理体系还不够协调,管理模式还不够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渠道还不够多样,操作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有效实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